《绘画心理调适:表达人设外的人生》童欣 电子书
请通过以下商城购买正版书籍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本站电子书版权归原作者及开发商所有,仅限个人测试交流学习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若有违反您个人权益,请留言反馈删除相关信息。
内容简要:
我们自童年时代始积压大量无法表达的真实感受和情绪,它们本身就类似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这些生命体被囚禁在潜意识的幽谷中,渴望得到关注而无人理睬,渴望得到表达而无处倾诉。因此,它们被“淤积”了起来,成为了“阴影”,并以破坏性的方式操纵我们的生活,而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前作《绘画心理分析:追寻画外之音》旨在使用绘画作品帮助我们辨识个体心灵特质,本作更一步,旨在借助绘画表达形式帮助我们调整个体心理状态。本作颇具创造性地整合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正念心理疗法的理念和相关技术,并通过丰富的案例为读者展现了以绘画为载体的表达式心理疗愈的独特魅力。【推荐语】艺术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答案似乎不言自明,实则暗藏玄机。E. H. 贡布里希指出,远古时代的艺术创作很有可能被用于“施行魔法”,因为原始人类似乎无法将一幅狩猎的图画与真实的狩猎情境区分来;J. 杰恩斯也认为,远古神话并非单纯的艺术作品,而是旨在忠实地记录和有效地唤醒文明早期人类的主观经验——在那久远的过去,我们的先祖曾真实地聆听他们认定为神明的声音。这意味着与惯常的认识不同,艺术或者说表达从来不是“纯粹内在世界”的宣泄和重构,而是人类现象经验得以镶嵌(embeded)、演绎(enacted)和体现(embodied)的途径。 20世纪90年代至今,前沿的认知科学研究铺陈了人类精神生活的全新视角:身为复杂系统的我们以“范畴化”(categorization)的方式建构“倾向综合”,作为自身的意向立场,以资增强适应性。范畴的跨时空传播对表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日益成熟的表达方式则导致人们愈发难以避免混淆“造物”与“现实”。“造物”与“现实”的混淆在当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中常以“主观”与“客观”,或“现象”与“功能”的面目示人。作为一种常见的范畴错误,其客观上支撑了“常识心理学”关于人类精神生活的朴素理解。 正如远古艺术家无法区分狩猎的艺术创作与真实场景,作为后人的我们也没有取得多少步:我们幻想在自己脑壳中那团灰白色的物质中存在着一个完整的宇宙,赋予其中复杂的集群和联结各种超现实主义的称谓——诸如此类的“造物”成为了如今人类的“1st现实”,与我们对它们的反应一同造就了现代性的心灵。这种现代性的心灵在每个文化意义上的个体与其生活情境的交互以各种方式寻求表达,推现代性心灵的演化和嬗变。 因此,所谓的“科学心理学”似乎无可避免地具有某种“跨界”的性质:一方面,它必须植根于科学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它却必然以“造物”而非“现实”为研究对象。不可否认的是,心灵的特定功能在结构上的实现路径并不单一,因此以实现某种心灵“现实”为宗旨的干预手段在“造物”的使用上本来就应该是高度灵活的。这决定了本书在人格结构和动力学方面对荣格分析心理学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行的整合不仅极为优美,而且颇具可操作性。对心灵的有效干预在实践中的切同样并不单一:表达并非“心灵之镜”,却是不折不扣的“心灵之匙”——作为典型表达方式的艺术创作活动本身就是对心灵的一种塑造,而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也必然能够作为对创作者的心灵施行干预的窗口。至于绘画心理咨询和调适,则是咨访双方借助表达这一心灵的“延伸”,由咨询师引导来访者理顺其“造物”逻辑,借以重整心灵“现实”的过程。
【作者】作者简介 童欣,中央美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在中央美术学院拥有10 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工作中,除了运用各类常规心理咨询方法技术外,积极以美术院校的专业优势为依托,让绘画艺术成为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助力,曾出版专著《绘画心理分析:追寻画外之音》。
目录:
版权页
前折页
作者简介
推荐序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绘画心理调适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荣格和分析心理学
一、下善伐人与上善若水——东西方文化带给荣格的不同思考
二、“皇储”的离开——荣格和弗洛伊德
三、独特而完整的自己——分析心理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需求层次理论
一、从生存到自我实现
二、缺失性需求、心理防御、人格面具
第三节 正念心理治疗技术
一、身、情、障——正念疗法的运用领域
二、细微之处,动静皆宜——正念疗法的具体[28][29]
三、正念疗法与绘画
第二章 绘画心理调适的相关概念
第一节 绘画心理调适的实践取向
一、玛格丽特·南伯格——美术心理治疗
二、伊迪斯·克莱曼——美术作为治疗
第二节 绘画心理调适的阶段
一、面具阶段——防御和分化
二、阴影阶段——觉察和接纳
三、冲突阶段——抱持和正念
四、整合阶段——领悟和迁移
第三节 绘画的形式
一、具象绘画
二、抽象绘画
三、曼陀罗绘画
第三章 人格面具画和阴影画
第一节 人格面具及阴影
一、奴才和暴君——服从面具和违拗阴影
二、睁大眼睛还是捂住眼睛——安全面具和危险阴影
三、人口学歧视——价值面具和卑劣阴影
四、明星人设——积极面具和消极阴影
五、道德绑架——正义面具和邪恶阴影
第二节 面具和阴影在影视作品中的表达
一、《青蛇》——如来面具和心魔阴影
二、《西游·降魔篇》——灭了它还是收了它
第三节 面具画和阴影画的表现形式
一、希特勒——“艺术青年”的魔王之路
二、“伟大的德国艺术”——纳粹政权所倡导的艺术形式
三、“堕落艺术”——对阴影面的污名化
四、奥托·迪克斯——战争创伤的自我疗愈
五、“伟大”和“堕落”的直观对比
六、马列维奇和马塞尔·杜尚——两种表达
第四章 冲突画和整合画
第一节 冲突画和整合画
一、冲突画
二、整合画
三、曼陀罗绘画的整合功能
第二节 名家案例分析
一、毕加索——三次自我疗愈和成长
二、蒙克——由死至生的过程
三、梵高——精神病是一种自我保护
四、马克·罗斯科——最后一抹鲜红
五、荣格——曼陀罗自我领悟之路
第五章 绘画心理调适案例
案例一 崩塌和成长
案例二 突破思维定式
案例三 错误中蕴含着生命力
案例四 身体痛苦的具象表达
案例五 休息是深层次的渴望
案例六 蝙蝠——正念下的领悟
案例七 我拒绝被打扰——隔离带来的保护
案例八 水星、垃圾、城市丛林——两难选择
案例九 从发泄到力量
案例十 井底的没有嘴巴的人
后折页
作者及出版:
作 者:童欣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9-03
字 数:10.0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