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bookf.com/

《中国近代通史(全十卷)》张海鹏 电子书

中国近代通史(全十卷)

请通过以下商城购买正版书籍

《中国近代通史(全十卷)》张海鹏 电子书插图1 《中国近代通史(全十卷)》张海鹏 电子书插图2 《中国近代通史(全十卷)》张海鹏 电子书插图3 《中国近代通史(全十卷)》张海鹏 电子书插图4 《中国近代通史(全十卷)》张海鹏 电子书插图5
图书库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本站电子书版权归原作者及开发商所有,仅限个人测试交流学习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若有违反您个人权益,请留言反馈删除相关信息。

下载地址:

http://xz.tbookk.com/d/560517-40700892-0311b2

健康养此处内容已经被作者隐藏,请输入验证码查看内容
验证码:
请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回复“验证码”,获取验证码。在微信里搜索“健康养”或者“dbookf”或者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都可以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

本资源搜索于网络资源盘,不断更新。具体书籍下载请见文章尾。

内容简要:

《中国近代通史》是中国社科院“十五”期间的重大科研项目,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的中国近代史著作,也是一部完整地叙述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历史进程的学术专著。该书改变过去单纯政治史的传统模式,以革命范式为主,以现代化范式的补充,全面反映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转型的历程。该书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以大量史料为依据(其中许多重要史料是近年来新发现并首次披露),吸收港、台及国际研究的新成果编纂而成。

目录:

作者的话

出版说明

中国近代通史 第一卷

第一章 中国近代史史书编纂的回顾

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史史书的编纂

二、20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史史书的编纂

三、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

第二章 编纂《中国近代通史》的基本思路

一、编纂《中国近代通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编纂《中国近代通史》的基本思路

三、《中国近代通史》的分卷

第三章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若干特点

一、沉沦与上升:近代中国的U字形历史进程

二、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若干转折

三、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向与社会主义的前途

第四章 把握中国近代史进程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二、社会基本矛盾与各阶级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三、改良与革命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附录:近代中国史事记略附录近代中国史事记略

一、跨入19世纪的中国

二、近代中国的开端

三、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四、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

五、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

六、民国的初建

七、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八、内战与危机

九、抗日战争

十、中国命运的决战

中国近代通史 第二卷

第一章 跨入19世纪的中国

第一节 社会经济与人口吏治问题的凸显

第二节 教门会党与社会下层的骚动

第三节 踯躅前行的科学技术与禁锢保守的思想文化

第二章 鸦片走私与禁烟

第一节 西方侵略势力的东来与鸦片贸易

第二节 清政府于鸦片走私的对策

第三节 林则徐林则徐赴广东禁烟

第三章 鸦片战争的进程与《南京条约》

第一节 鸦片战争的开始

第二节 广东和议与三元里抗争

第三节 清廷游移不定英国增兵扩战

第四节 杭州湾与长江下游的战斗

第五节 屈辱的《南京条约》

第六节 中美《望厦条约》与中法《黄埔条约》

第七节 五口通商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

第八节 开眼看世界的人们

第四章 太平天国起义和建都天京

第一节 南方各地的社会动乱

第二节 洪秀全与拜上帝会的创立

第三节 金田起义

第四节 清廷及广西当局的对策

第五节 太平军向南京的进军

第六节 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及其社会经济政策

第七节 列强与太平天国的对外交往

第五章 清王朝面对危局与太平天国的发展

第一节 清廷挽救危局的努力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扫北”及其失败

第三节 曾国藩曾国藩组建湘军

第四节 太平天国的西征与长江中下游的争战

第六章 太平天国的军事胜利与内乱

第一节 各地风起云涌的群众起义

第二节 太平军连破江北、江南大营

第三节 杨秀清杨秀清逼封万岁与“诛杨”、“讨韦”事件

第四节 石达开石达开主政与分裂出走

第七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国家领土主权的严重损失

第一节 西方列强的虚伪中立

第二节 “修约”讹诈与酝酿新的侵略行动

第三节 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及中外《天津条约》的签订

第四节 战争再起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第五节 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第八章 中外“会剿”与太平天国的败亡

第一节 太平天国的重新振作

第二节 二破江北江南大营与东征苏常、上海

第三节 太平天国后期的社会经济政策及其内部矛盾的发展

第四节 辛酉政变与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第五节 安庆争夺与湘军集团的壮大

第七节 天京的陷落

第八节 太平军余部及捻军的战斗各地各族群众造反的平息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中国近代通史 第三卷

第一章 政权结构变异与洋务派官僚集团形成

第一节 中央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异

第二节 地方权力强势的形成

第三节 洋务派的形成

第四节 清流派的兴起与沉寂

第二章 求强、求富与洋务运动前期举措

第一节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与外交体制的刷新

第二节 建设新式军队的早期尝试

第三节 官办新式军用工业的兴起与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开端

第四节 官督商办民用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五节 新式文教机构的设立与引进外国先进文化的开始

第三章 外国对华经济扩张和中国民间工商业的进步

第一节 中外贸易状况的变化

第二节 外资企业发展和买办队伍扩大

第三节 中国私人资本工商业的变异和创新

第四节 传统农商工业的变异

第四章 教案:民间反教斗争与官方外交危机

第一节 外国教会的“传教”活动

第二节 《北京条约》订立后的教案

第三节 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

第四节 从黔江教案到成都教案

第五节 巨野教案和大足教案

第五章 边疆危机与中法战争

第一节 英国制造云南边疆危机与《烟台条约》的订立

第二节 日本侵犯台湾与中日《北京专条》订立

第三节 阿古柏与俄国入侵中国西部边疆及清政府收复新疆

第四节 英国觊觎西藏与清政府的对策

第五节 法国侵占越南和中法战争的爆发

第六章 洋务运动后期的举措

第一节 重建海军

第二节 洋务工业的新进展

第三节 商办企业新发展

第七章 早期维新思潮的兴起

第一节 早期维新士人群体

第二节 民族主义的萌发

第三节 重商思想的兴起

第四节 民主观念的产生

第八章 中日甲午战争

第一节 甲午战争的爆发及过程

第二节 中日议和与《马关条约》的订立

第三节 台湾人民的反割让斗争与日本侵占台湾

第九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与洋务运动失败

第一节 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占

第二节 列强文化输入的升级

第三节 中国新社会因素的初步发展

第四节 洋务运动的失败

主要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 外文部分

人名索引

本卷写作分工说明

中国近代通史 第四卷

第一章 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的角逐

第一节 大赔款与大借款

第二节 列强对铁路矿山利权的掠夺

第二章 维新运动的酝酿与蓬勃发展

第一节 思想准备与成型

第二节 公车上书的发动与影响

第三节 举人才与合大群

第四节 新团体与新报刊

第三章 维新运动的局部试验

第一节 播散维新种子

第二节 转移风气

第三节 《湘学新报》与《湘报》

第四节 局部维新的终结

第四章 维新运动的深化

第一节 危机:从胶州湾事件到列强瓜分中国

第二节 制度性改革方案与保国会风潮

第三节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方案

第五章 百日维新

第一节 维新变法正式开始

第二节 新政诏书频频颁发

第三节 新旧党争与帝后冲突

第四节 政变起因与新政终结

第六章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 己亥建储与政治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 义和团运动悄然兴起

第三节 卜克斯事件与公使同盟的建立

第七章 列强谋划代剿义和团与清政府被迫宣战

第一节 义和团转战京津与使馆卫队进京

第二节 京津局势持续恶化与清政府举棋不定

第三节 西摩联军受阻及其溃败

第四节 大沽失守与清政府仓促宣战

第八章 一场不平衡的荒唐战争

第一节 克林德之死与中外联系中断

第二节 奇怪的战争:围而不攻与暗中保护

第三节 联军侵占天津

第四节 东南互保:奇怪战争中的局部和平

第九章 京都蒙难与联军蓄意扩大战争

第一节 京都蒙难:八国联军进入北京

第二节 沙俄单独行动

第三节 瓦德西蓄意扩大侵华战争

第十章 辛丑议和: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第一节 列强协调立场

第二节 议和大纲

第三节 艰难的细节谈判

第四节 《辛丑条约》签订: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中国近代通史 第五卷

第一章 清政府被迫开始实施新政

第一节 残局中的变革

第二节 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

第三节 各项体制内变革的次第展开

第四节 直隶新政与袁世凯北洋集团的崛起

第二章 《辛丑和约》与新政形势下的社会政治变动

第一节 中外关系的表面和缓与列强加紧在华掠夺利权

第二节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第三节 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第四节 社会各阶层的政治动向

第三章 革命党人的政治组织和思想宣传

第一节 孙中山的早期思想与革命活动

第二节 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第三节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第四节 改良派与革命派的思想交锋

第五节 国粹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活跃

第六节 同盟会组织的发展与内部纷争

第四章 预备立宪与官制改革的挫折

第一节 立宪思潮的涌动

第二节 出洋考察宪政与预备立宪的宣布

第三节 中央与地方的官制改革及其挫折

第四节 《钦定宪法大纲》与《九年筹备立宪清单》

第五节 谘议局与资政院的开办

第六节 地方自治的推行

第五章 立宪运动的开展及其困境

第一节 立宪团体的兴起

第二节 立宪派的议政活动

第三节 国会大请愿运动

第四节 皇族内阁与立宪的绝路

第六章 全国革命高潮与武昌起义

第一节 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

第二节 风起云涌的民众反抗斗争

第三节 收回利权运动与保路风潮

第四节 武昌首义的酝酿与发动

第五节 各省对武昌起义奋起响应

第七章 中华民国成立与清帝退位

第一节 南北对峙与议和

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组建

第三节 清帝宣布退位

第八章 南京临时政府在内外交困中终结

第一节 列强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

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严重的财政危机

第三节 各派政治势力的明争暗斗

第四节 袁世凯攫取中华民国政权

第九章 清末民初的文化观念与社会生活变迁

第一节 传统学术思想与学科体系的转型

第二节 近代新学科的初创与科技的发展

第三节 文学艺术的新动向

第四节 宗教思想与文化的变迁

第五节 社会心理与风习的嬗变

主要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英文部分

人名索引

中国近代通史 第六卷

第一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第一节 革命的余波:西式民主的昙花一现

第二节 北洋派与革命派的矛盾

第三节 二次革命的发动与失败

第四节 北洋军阀独掌北京政府

第五节 民国初年的对外关系

第二章 袁世凯称帝与护国战争

第一节 袁世凯帝制自为

第二节 革命派与其他派别的反袁斗争

第三节 护国战争的爆发及各地响应

第四节 袁世凯的末路

第三章 军阀纷争与南北对峙

第一节 军阀纷争的肇始

第二节 督军团干政

第三节 清室复辟的闹剧

第四节 皖系控制的北京政府

第五节 南北对峙与护法运动

第六节 护法战争与南北议和

第七节 西南地方的军阀割据

第四章 五四运动与时代转换之发端

第一节 五四运动的思想源流

第二节 五四运动的起因

第三节 五四运动的发生及演进

第四节 五四运动的结局及影响

第五节 华盛顿会议与中国国际地位的缓慢回升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第五章 直皖战争

第一节 直皖战争之发端

第二节 直皖战争的爆发及皖系的失败

第三节 直奉共治的北京政府

第四节 孙中山回粤再度开府

第六章 第一次直奉战争与直系当政

第一节 直奉矛盾的激化

第二节 第一次直奉战争

第三节 黎元洪复职与“法统重光”

第四节 直系当政与北京政局

第五节 联省自治的思潮与实践

第六节 西南各省的局势演变

第七章 北京政局的变化

第一节 直系当政时期的社会动荡

第二节 京汉铁路工潮与二七惨案

第三节 黎元洪被逐

第四节 曹锟贿选与“法统”中落

第五节 第二次直奉战争前的北京政局

第六节 孙中山北伐受挫及其再起

第八章 民初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及其起伏

第一节 现代经济法制体系的初步建立

第二节 现代工业的较快发展

第三节 现代工业发展的起伏

第四节 中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

第五节 农业经济发展的艰难

第六节 财政困难与现代银行业的兴起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中国近代通史 第七卷

第一章 国民党改组与国共合作的形成

第一节 改组前的国民党

第二节 苏俄、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早期接触

第三节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四节 国共关系的初期形态

第二章 广州国民政府与南方军政格局

第一节 黄埔军校与党军的创始

第二节 大元帅府与革命基地的奠立

第三节 国民政府成立及其初步建制

第四节 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和军事

第五节 两广统一与革命基地的巩固

第三章 北京临时执政政府与北方军政格局

第一节 第二次直奉战争与北京政变

第二节 临时执政政府成立

第三节 善后会议

第四节 国会的衰亡

第五节 国民军的崛起

第六节 军阀之间的循环混战

第四章 五卅运动与反帝高潮

第一节 反帝废约与国民会议运动

第二节 从惨案到运动

第三节 北京政府的对策

第四节 五卅运动的影响

第五节 省港大罢工

第五章 国共纷争:南方革命阵营的分化

第一节 弹劾共产党案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同志俱乐部

第三节 戴季陶主义

第四节 西山会议派

第五节 国民党二大与沪粤分裂

第六节 中山舰事件

第七节 整理党务案

第六章 北伐战争:北方形势与南方的胜利

第一节 北伐前夕的北方形势

第二节 国共对出师北伐的歧见

第三节 从广州到武汉

第四节 从南昌到沪宁

第五节 南北地域观念与宣传战

第七章 从迁都之争到宁汉分裂

第一节 迎汪复职运动

第二节 左派问题论争

第三节 迁都之争

第四节 南昌与武汉的对峙

第五节 “四一二”反共清党

第八章 南北三政权的鼎立

第一节 北京政府

第二节 武汉政府

第三节 南京政府

第九章 国共两党的组织形态

第一节 国共两党的党员构成

第二节 从“容共”到“容国”

第十章 急风骤雨:工农运动

第一节 工人运动

第二节 农民运动

第十一章 三大政党的“革命”观念及其政治文化

第一节 从“一党独革”到“多党竞革”

第二节 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

第三节 “革命”与“反革命”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中国近代通史 第八卷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统一军政的努力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宁汉合流

第二节 从二次北伐到东北易帜

第三节 党统之争与中原大战

第二章 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与“革命外交”

第一节 党治、训政与军权统治

第二节 控制城乡的能力与侧重

第三节 财经政策与税制改革

第四节 改订新约与“革命外交”

第三章 苏维埃革命与中共南方根据地的形成

第一节 苏维埃革命的发生与中共暴动政策的实行

第二节 农村武装割据与中共南方根据地的初创

第三节 “立三路线”从形成到终止以及六届四中全会的召开

第四节 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与苏区红军的发展

第四章 人权、民主与专制的交锋

第一节 党内抗争:第三党、改组派的骤起骤落

第二节 党外抗争:从人权运动到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第三节 文化抗争:社会性质论战与左翼文化运动

第四节 国民党军事独裁体制的确立

第五章 “九一八”事变与蒋介石的“安内攘外”

第一节 日本占领东北与伪满洲国的产生

第二节 从不抵抗政策到局部抵抗的开始

第三节 长城抗战与“塘沽协定”

第四节 察省抗日事件与福建事变

第六章 舆论整合与国防建设的准备

第一节 在“攘外”与“安内”问题上的舆论整合

第二节 走向现代国家的曲折开端

第三节 加速工业及国防建设的尝试

第四节 币制改革与经济的缓慢发展

第七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消亡以及红军长征

第一节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的“围剿”与苏区政府的反“围剿”

第三节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消亡

第四节 遵义会议与红军的万里长征

第八章 华北事变与救亡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 “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的产生及其背景

第二节 “华北自治运动”与南京的因应

第三节 “一二•九”运动与救亡热潮的高涨

第四节 国民党五全大会与“最后关头”的提出

第九章 国共两党的政策转变

第一节 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

第二节 张学良与中共的西北大联合计划

第三节 国共两党的秘密接触

第四节 从两广事变到绥远抗战

第十章 西安事变与中国政局的重大转折

第一节 西安事变的发生与解决

第二节 西北善后与“三位一体”局面瓦解

第三节 国共两党的曲折交涉

第四节 “七君子”获释与国共合作的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中国近代通史 第九卷

第一章 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一节 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的起端

第二节 国防最高会议设立部署全国抗战

第三节 淞沪抗战爆发全国掀起抗战高潮

第二章 抗日战争初期的对日作战

第一节 华北战场对日作战

第二节 淞沪会战

第三节 国民政府迁都与南京沦陷

第四节 武汉抗战时期南北战场作战

第五节 敌后游击战

第六节 中国海军和空军的对日作战

第三章 抗日战争初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一节 政治上出现新气象

第二节 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第三节 文化与教育

第四节 海外华侨积极支援祖国抗战

第四章 抗日战争初期的外交

第一节 争取苏联援华

第二节 德国的短暂中立与中德关系的逆转

第三节 英美迈出援华的最初步伐

第五章 抗日战争中期的对日作战

第一节 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中国抗日军事的调整

第二节 1939年至1940年初的正面战场作战

第三节 1940年至1941年的正面战场作战

第四节 中国空军和海军的对日作战

第五节 敌后抗日战场

第六章 日本扶植傀儡政权以及对沦陷区的统治

第一节 华北、华中地方傀儡政权的建立

第二节 汪精卫投敌与汪伪政权的建立

第三节 日本在沦陷区的统治与掠夺

第七章 苦撑待变与外交形势的变化

第一节 中苏关系的发展与调整

第二节 中英关系的曲折发展

第三节 美国逐步走上援华制日道路

第四节 国民政府与日本的秘密接触

第八章 抗日战争后期的对日作战

第一节 反法西斯国家结盟中国战区成立

第二节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第三节 滇西失陷与滇西抗战

第四节 1942年至1943年的正面战场作战

第五节 敌后战场中共军队的发展和国民政府军的衰微

第六节 1944年正面战场作战

第七节 中国空军与海军的对日作战

第八节 缅北、滇西反攻作战

第九章 敌后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与

第一节 敌后根据地的民主建设与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大后方的政治与经济状况

第十章 战时民主运动的兴起与

第一节 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

第二节 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

第三节 联合政府的提出以及对战后中国前途的不同主张

第十一章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中美关系的发展

第一节 中外间不平等条约的废除

第二节 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

第三节 中美关系的发展

第十二章 战时的文化、思想与学术

第一节 为抗战服务的文学艺术

第二节 支撑抗战精神的社会思潮与学术

第三节 民族复兴的历史根据

第十三章 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一节 1945年春抗击日军进攻的作战

第二节 反攻日军收复失地

第三节 日本战败投降中国战区受降

第四节 中共军队争夺受降权和收复沦陷区的斗争

第五节 抗日战争之善后处置

第六节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中国近代通史 第十卷

第一章 战与和的变奏

第一节 国共重庆谈判

第二节 边打边谈

第三节 国共停战与政协会议

第四节 政治协商进程之顿挫

第五节 东北局势的演进

第二章 全面内战的烽火

第一节 军事调处的失败

第二节 国共双方的军事动员

第三节 国民党的全面军事进攻

第四节 国共关系的最终破裂

第五节 国民党的重点军事进攻

第三章 战后社会的动荡与纷扰

第一节 怨声四起之接收与复员

第二节 此起彼伏的学潮

第三节 中间势力的活跃与分化

第四节 国民党一党制宪之纷争

第五节 地方与边疆问题

第六节 经济恢复重建之困难

第七节 胜利后的弱势外交

第四章 国共两党攻守态势的转换

第一节 国共军事攻守之易位

第二节 国民党实行“戡乱动员”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之衰颓

第四节 “训政”终结与“行宪”开场

第五节 一败涂地的币制改革

第六节 国共内战与土地改革

第七节 中共力量的全面崛起

第五章 国共两军的军事决战

第一节 决战前的国共两军争夺

第二节 豫东战役与济南战役

第三节 辽沈战役

第四节 淮海战役

第五节 平津战役

第六章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第一节 蒋介石引退与李宗仁登台

第二节 北平和谈

第三节 渡江战役与淞沪战役

第四节 国民党军事的全面败退

第五节 国民党撤离大陆退守台湾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一节 中共建国的理论准备

第二节 中共建国的实际准备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及出版:

作    者:张海鹏

出 版 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6-01

字    数:440.7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