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bookf.com/

《万古江河》许倬云 电子书

万古江河

请通过以下商城购买正版书籍

《万古江河》许倬云 电子书插图1 《万古江河》许倬云 电子书插图2 《万古江河》许倬云 电子书插图3 《万古江河》许倬云 电子书插图4 《万古江河》许倬云 电子书插图5
图书库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本站电子书版权归原作者及开发商所有,仅限个人测试交流学习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若有违反您个人权益,请留言反馈删除相关信息。

下载地址:

http://xz.tbookk.com/d/560517-40700892-0311b2

健康养此处内容已经被作者隐藏,请输入验证码查看内容
验证码:
请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回复“验证码”,获取验证码。在微信里搜索“健康养”或者“dbookf”或者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都可以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

本资源搜索于网络资源盘,不断更新。具体书籍下载请见文章尾。

内容简要: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之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   这本《万古江河》即心怀中国文化的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随着历史的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国文化的发端,到“中原”的出现,中原变成了中国,“中原的中国”慢慢扩张变成“中国的中国”,然后超越中国之外,慢慢将四邻吸收来,通过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势力范围的扩大,变成了“东亚的中国”,然后在亚洲范围之内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亚洲的中国”,再经过百多年颠簸与蹒跚世界,成为“世界的中国”。在对这各个超越王朝、政权的长时段文化圈的叙述中,中国文化和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许先生围绕国家体制与时代特色,思想、宗教与文化变迁,农业、手工业与经济网络,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互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与生活资源,民间社会与信仰世界,文化、科学技术的步转变,对外关系及与他者文明的比较互动等一系列主题展。在在讲述着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多彩鲜活的成长故事。   更可注意者,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族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触与交流,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还与“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推荐语】  清华校长送给每一位2019级新生的书 ★   与黄仁宇、余英时、杨联陞、何炳棣、张光直比肩的海外华裔史学大家中国通史力作 ★   第三届“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 ★   余英时、葛兆光、姚大力、许纪霖、王子今、白岩松一致推荐 余英时:许先生好学深思,遍涉人文—社会诸学科,能将广博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而纳一种由深思熟虑得来的分析系统之中,著作宏观与微观交互为用、古今一贯、雅俗共赏。  葛兆光:许先生的笔下,是一个大历史。“所谓‘大历史’,不能从单独的事件着眼,必须从各种现象的交互作用,观察整体的变化。”大历史要有大判断,非博览硕学之士,不能下大断语。 姚大力:用许倬云先生自己的话来讲,政权的递换并不一定与中国这个复杂共同体的变化周期或者节律完全一致。这个周期实际上是一个更长的时段,它超越朝代。如果把中国通史按照朝代一个个讲下来,那它内在的经济、文化、社会演变的线索是掐断的。《万古江河》非常好,就在于它是以超越时代的时间幅度来讲中国历史的。 许纪霖:许倬云先生是中国史研究的大家,他的西周史、春秋战国与汉代的社会史研究独步天下,但影响更大的是他通中西、纵观古今的通史研究。只有学问到了炉火纯青、阅历通透人情世故、人生看尽江山沧桑的时候,方能够化繁为简,将历史深层的智慧以大白话的方式和盘托出。有学问的专家不谓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实在太少,而许先生,就是当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 王子今:怎样在真实描绘社会运动的洪峰和大潮时,兼及社会生活的微澜和细流呢?怎样通过一个具体社会事件个案的了解,观察总体社会风貌,如同通过分析一支试管中的水样,察知大河的水质呢?《万古江河》是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一部论著。要知道江河的位置和流向,可以使用1:10000的地图,也可以使用1:25000000的地图。前者便于察知细微,后者便于理解大势。二者的合理结合,就是《万古江河》的成功。 白岩松:我们是谁?一直以来,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看了许倬云先生的书,才明白,其实我们基本不太知道,先生行走与写作都不便,却让思考走到*远,穿越了历史与成见。我们的不知道,正是一种对他致敬的方式。 ★   放宽历史视界看“文化圈”的中国走过的道路 从上古、中古到近古,从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存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和文化一步步成长起来,一步步与他者发生联系:考古以前的中国(新旧石器时代的诸种中国文化源头)、中原的中国(商周青铜文明,春秋战国的思想争鸣,核心文化奠定基础的时代)、中国的中国(秦汉大一统国家背景下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思想信仰世界的丰富)、东亚的中国(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空前深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亚洲的中国(经济发展、科技步、思想文化繁荣的宋元时期)、世界的中国(1500年以来中国文化思想变化、逐渐融世界并面临挑战的经济政治,近代的曲折前行与挣扎)。 ★   聚焦数千年中国人的生活起居、心灵关怀和信仰世界 不同时代的中国人,他们的厨房、餐桌、衣橱,日常娱乐活动、生产劳动等等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鸡鸭猪狗牛羊何时被中国人驯化?人工栽培的蔬菜在不同时代的中国都有哪些种类?普通中国人日常吃喝是如何多样起来的?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人穿着的样式、材质有什么不一样?历史上的普通中国人都住哪种样式风格的房子?外来文化、物品对中国人有何种影响? 中国人的知识和思想是如何产生变化并发展到今天的?不同时代的中国人如何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儒、释、道三种主要思想、文化、宗教的各自的发展以及相互之间争执、交融与补充,外来的其他宗教、思想、知识不断冲、刺激、融中国文化,这一系列的变化,不仅对知识精英、社会上层有深刻的影响(士人思想心态的变化、政治实践的退、经典的阐释与书写、精英文学艺术活动),也对普通民众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民间信仰、通俗文学、日常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实践、对精英文化的利用)。而且,文化的影响还是双向的,不仅自上而下,而且还自下而上。 ★   探索丰富多样的中国区域文化交织融合 以干旱半干旱农业为主的中原文化、沙漠草原游牧为主的草原文化、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南方农业文化、东南沿海的海洋文化、西南的高山高原文化、西北的中外贸易交换影响的丝路文化。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走过不同的道路,形成不同的区域文化,交流、交换、影响,在逐步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底。 ★   比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与其他文明 始终以世界的眼光看待走向世界的中国:考古所见中国文明与西亚两河流域文明,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隋唐帝国与伊斯兰帝国,宋元时代的中国与东亚和世界的互动,明代中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已经世界体系的清朝的盛世与危机,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以及文化的诸种变化、选择。

【作者】许倬云,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1986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学贯中西的史学耆宿,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悉西方历史及其理论与思想,擅长利用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历史,尤其是考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不囿于书斋,时时心怀天下,关心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走向。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我者与他者》《说中国》等。

目录:

第一章 古代以前:中国地区考古略说

一、孕育出中国文化的自然地理

二、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

三、农业与聚落

四、新石器文化的区系类型及聚合过程

五、古代传说与族群分合

六、复杂社会的出现

七、中国古代文化与两河古代文化发展的比较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黎明(公元前16世纪—前3世纪)

一、进入青铜时代

二、古代文化核心的商文化

三、华夏文明体系——西周封建与“三代”观念

四、中国秩序的发展与重组——地方文化与融合

五、中国思想体系的核心成形——孔子学说及诸子百家的辩证发展

六、南方的兴起——长江流域的发展及其与中原的融合

七、编户齐民:国家组织与人民生活

八、生活资源与生活方式

九、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

第三章 中国的中国(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

一、普世国家体制

二、精耕农业与市场网络

三、中国文化体系的整合

四、民间的信仰

五、北疆游牧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接触

六、走向南方

七、佛教传入中国与道教的形成

八、秦汉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九、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比较

第四章 东亚的中国(2世纪—10世纪)

一、秦汉帝国的崩解

二、中国与周边民族

三、佛教的影响

四、文学与艺术

五、天文、数学与医药

六、中古的衣食住行

七、经济形态的转变

八、民族关系

九、中国对外关系

十、唐帝国与伊斯兰帝国的比较

第五章 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10世纪—15世纪)

一、中古后期的中国与列国体制

二、北族政权与汉人世界

三、东亚经济圈的形成

四、经济与多元网络

五、宋代以来的知识阶层

六、思想的多元与整合

七、近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八、近古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九、近古中国与东亚转型的特色

第六章 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 上篇(15世纪—17世纪)

一、明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僵化

二、人口与生活资源

三、大海波涛

四、第一波西潮

五、明代的工业

六、明代的市场经济

七、南北经济社会的差异

八、明代思想的转变

九、明代中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

十、明朝时的台湾

第七章 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 下篇(17世纪—19世纪中叶)

一、清帝国的性质

二、台湾的开发

三、清初民族与文化冲突问题

四、清代学术风气

五、民间社会组织

六、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七、清代的商业活动

八、中国与西方的文化接触

九、通俗文化

十、当时的欧洲

第八章 百年蹒跚 (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一、内乱与外患

二、中国近代经济的改变

三、教育制度的改变

四、近代中国的武化现象

五、都会文化的勃兴

六、时代思想与文化变迁

七、中国近代革命与俄国革命的比较

八、中国维新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九、台湾百年的变化

后言

作者及出版:

作    者:许倬云

出 版 社:理想国时代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2017-11-01

字    数:26.5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