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bookf.com/

《文化与社会转型》曹天予,钟雪萍,廖可斌 电子书

文化与社会转型

请通过以下商城购买正版书籍

《文化与社会转型》曹天予,钟雪萍,廖可斌 电子书插图1 《文化与社会转型》曹天予,钟雪萍,廖可斌 电子书插图2 《文化与社会转型》曹天予,钟雪萍,廖可斌 电子书插图3 《文化与社会转型》曹天予,钟雪萍,廖可斌 电子书插图4 《文化与社会转型》曹天予,钟雪萍,廖可斌 电子书插图5
图书库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本站电子书版权归原作者及开发商所有,仅限个人测试交流学习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若有违反您个人权益,请留言反馈删除相关信息。

内容简要:

打包福利下载:http://xz.tbookk.com/d/560517-40700892-0311b2
健康养此处内容已经被作者隐藏,请输入验证码查看内容
验证码:
请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回复“验证码”,获取验证码。在微信里搜索“健康养”或者“dbookf”或者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都可以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

本资源搜索于网络资源盘,不断更新。具体书籍下载请见文章尾。

本文集系根据2004年7月在清华和2005年7月在浙大召的两次国际研讨会的论文和讨论编辑而成。没有清华和浙大提供的后勤支持,会议不可能顺利行。我们在此对清华和浙大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会议筹备之初,有人提出,八十年代已经有过文化热了,再来重复那些讨论又有什么意义?文化热的背景是思想解放和新启蒙,其领军人物的基本观,一是只有文化转型了,现代化了,社会才能现代化;二是文化现代化的途径是引外来文化:不管是尼采海德格尔还是波普库恩,是哈耶克弗里德曼的经济自由主义还是后现代后殖民之主义的文化批判,只要是与此前占统治地位的毛文化针锋相对的,都对中国的文化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都值得大力引。与此不同,我们关心的是(1)改革时期现代性构想的各种主要思想资源;(2)文化资源在现代性构想中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影响;(3)对改革时期所发生的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变化的文化(价值)评估;和(4)文化与社会变革间的互动关系。 比如,有人企图用传统文化资源来构想一种值得追求的现代社会。比如说,尽管儒学与个人、自由和民主难以协调,但它是否可以为社群主义共和理想提供一些思想资源呢?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否包含着一种自然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自由主义的社会政治倾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难道只是一种用家庭模式来治理天下国家的前现代模式,而不是一种与西方现代社会不同的形成社会共识、提供社会凝聚力的另类途径?对于这些涉及民族文化传统在现代化中的作用和地位的重大问题,共识尚未形成,因而必须认真探讨。 又如,五四传统对改革时期的现代性构想影响极大。所谓新启蒙,说到底不就是想用五四文化来重新界定我们的社会理想?可是五四文化的主线到底是对科学民主人权作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解读,还是作民族革命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解读?如果说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化被西方文化启蒙后的实际历史发展是从自由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那么对于改革时期的从革命和社会主义理想回到自由主义现代性(新启蒙)的文化走向,又该如何评价?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对于*时期的主导思想和实践,成功和失败,究竟应该怎么看?邓小平(时期)和*(时期)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在讨论这些问题、对历史和现实行评价时,人们的出发是什么?应该是什么? 一个公认的出发是,传统的苏式毛式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失败了,我们必须寻找新的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新的路指的是什么?是加国际分工与资本主义西方全面轨,还是在经济轨的同时,在政治上文化上保持某种中国特色?但是,要谈中国特色,就得回答,这种特色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其可能性的根据何在?在这些问题上,理念不清,讨论就难以深,评价就易失公允,行动就会没有主见,急剧变化中的我国社会,到底会走向何处,就会无从说起。 可是理念的根子还在文化。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国家主义和平均主义理念;五四文化中的自由主义或社会主义理念;革命文化中的反对阶级剥削的理念,以及党治和意识形态控制的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认识和实践。除了这些“本土”资源以外,外来文化在改革时期的文化生活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伦理社会政治学说,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教条,和程序民主的政治理念,正在有力地把中国拉向西方。与此同时,西方反主流的激的文化批判,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的社会历史学说(世界体系理论),以及批判现存国际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核心-边缘”理论,则为寻找非西方道路的人们提供了种种灵感。没有人会否认,内外文化的互动是我国改革时期文化生活中的一大景观。对于本土文化资源的理解以及内外文化互动的探讨,是本文集的主题。当然,对于这些复杂的问题,几次会出几本书,不可能形成共识。抛砖引玉,为一步广泛深的讨论从特定的角度个头,是我们的本意。 但与此同时,改革时期文化与急剧变动中的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又向人们提出了有关文化本性、文化的(辩护或批判的)社会功能、及文化对社会转型可能的导引作用等理论问题。对于这些理论问题的探讨,是下一次研讨会和下一本文集的主题。

目录:

文化与社会转型

序言

目录

引言 曹天予 钟雪萍

“西化”VS“中化”: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拂之不去的悖论 俞可平

边缘正义:马克思主义的霸权理论及其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的意义 陈维刚

在哲学与人类学之间:关于儒家经验的近代哲学命运的思考 杜瑞乐

“以对方为重”;粱漱溟的儒家伦理观 陈来

理学的基本形态、现实形态和可能形态——对理学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的思考 廖可斌

家国同构与政教合一:论儒家政治传统与民主政治之异质性 石元康

老子之“自然”的古典与现代解读 刘笑敢

个人认同与人格境界 刘东

启蒙思想的内在歧路 许纪霖

关于当代“鲁迅论争”的意识形态背景及鲁迅精神之现实意义的思考 钟雪萍

独特的超越——邓小平时代的中国对毛泽东时代的中国 龚育之

邓小平的历史地位和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为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而作 冷溶

评论:革命传统文化对改革时期现代性构想的影响 曾天予

“一而三,三而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阶段的互动略论“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现代性具有的文化资源 唐少杰

中国社会转型与两种现代性 高力克

牛国革命与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 林春

进步论:中国文化复兴的紧箍咒 河清

论戏剧能动性——在全球化时代中对中国艺术传统的重新思考 颜海平

“孽债”、大众传媒与外来妹的上海故事——关于电视纪录片《毛毛告状》 吕新雨

冷战后帝国审美心态与中国民族国家的自我想像 王斑

现代艺术、现代冲突、现代工人:中国发展时代中的马克思 马歇尔·伯曼

版权页

作者及出版:

作    者:曹天予,钟雪萍,廖可斌

出 版 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7-01

字    数:59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