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这里,一半是欧洲》余斌 电子书
请通过以下商城购买正版书籍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本站电子书版权归原作者及开发商所有,仅限个人测试交流学习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若有违反您个人权益,请留言反馈删除相关信息。
内容简要:
打包福利下载:http://xz.tbookk.com/d/560517-40700892-0311b2
精彩深的访谈需要与受访人的精神世界直面对,让受访人的思想轮廓显现、精神之光闪耀。香港浸会大学陈致教授先后三次访问余英时先生,洞彻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对谈有致,精彩纷呈。 余英时先生身处海外,对中华文明、中国社会怀抱真诚的关切,访谈录中袒露对学术与人生的追求。他对思想史的梳理切中中华文化研究的肯綮,于变动中发现思想的联系,既洞察微,又通达宏观。访谈真切地反映了余英时先生的学术养成脉络,包括他对钱锺书、钱穆、陈垣、陈独秀等人的评价都涵括在他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观察中。 《余英时访谈录》是由陈致应《明报月刊》《国学新视野》和中华书局徐俊先生之约对余英时先生的采访整理而成,首次在大陆整体出版。本书以余先生的《我走过的路》为序、刘梦溪先生为余先生做的访谈《为了中国文化与社会的重建》为附录,丰富读者对余英时先生的认识。【推荐语】1.“人文学科领域的诺贝尔奖”——“约翰?克鲁格终身成就奖”首位华人得主、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长篇访谈实录。 2.全面梳理余英时的学术视野,了解他的学术养成脉络,看他论学不专骛于一门,折衷中西学术传统于一炉,如何修成一代大家。 3.“品读大师眼中的大师”,余英时对钱锺书、陈垣、钱穆等大师的观察和评价,“知人论世”之境,为学术史研究的典范。 4.采访实录首次在大陆整体出版,尤其是第三次采访“治学门径与东西方学术”,是特别应中华书局约请而成。
【作者】他是在乡下长大的孩子。 他是永远漂泊的游子。 他是钱穆弟子,但从不认为自己是新儒家三代。 他是史学家,才学纵横,于中外古今人文学科均有学养和独特见解,形成他自己独立的学术观。 通古今之变、知识分子问题始终是他关注的重。 他是教育家,常“将金针度与人”。 访谈录中不但真切地表明了余英时的学问气概,更透露了他的治学门径,可供学子观摩。 也许我们该庆幸,在大师逐渐凋零的年代,至少我们还有余英时。 余英时,钱穆弟子,安徽潜山人。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律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现居美国。 2006年获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克鲁格奖”。“克鲁格奖”被称为人文学科的诺贝尔奖,用于奖励那些对人文学科有创见的学者。余先生是前后三届五位获奖者中的华人。余英时获奖时,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士?毕灵顿博士盛赞他学识非常渊博,而他在中国历史、思想和文化所作的研究,以及对人性所作的广泛深探索,其影响已跨越许多学科和时空领域。 余英时治学自史学起,后达至中西、古今贯通,对儒家思想及中国道统文化的现代诠释自成一体。著有《士与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方以智晚节考》《朱熹的历史世界》等,传承中有创新,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为中外史学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参照系。 采访人陈致: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
目录:
有言在先
贴面
青年旅馆
被子
洋人喝茶
何处吸烟
洋人不晒衣?
关于领带
红灯区
罢工
当真
酷暑在巴黎
奶文化
红酒的身价
喝啤酒,到比利时
西式菜单
饭菜有别
吃,是一个问题
汉字的诱惑
无地方便
不识洗脚池
园林是我们的好
街头的巴赫
洋中餐
剔牙
人民币本位
自行车在欧洲
迷路记
防人之心
闯祸
袖子问题
未遂行骗计划
独坐咖啡馆
教堂麻痹症
阁楼
恍惚
占有
与雨果为邻
双城记
遗憾留在辛特拉
威尼斯如梦
斯特劳斯的维也纳
老尹在巴黎
叶老板
日记中的保罗
好人戴维
作者及出版:
作 者:余斌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3-10-01
字 数:12.4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