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沉思录》郑土有 电子书
请通过以下商城购买正版书籍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本站电子书版权归原作者及开发商所有,仅限个人测试交流学习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若有违反您个人权益,请留言反馈删除相关信息。
内容简要:
打包福利下载:http://xz.tbookk.com/d/560517-40700892-0311b2
本书是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汇编,内容分为五大部分:1.非遗及古村落保护的思考;2.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问题;3.信仰类非遗的保护问题;4.民俗类非遗的保护问题;5.非遗保护实践问题。系统地梳理了部分民间信仰、民俗节日、民间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昔生存状况及当下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保护和发展建议。【推荐语】 本书内容分为五大部分:1.非遗及古村落保护的思考;2.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问题;3.信仰类非遗的保护问题;4.民俗类非遗的保护问题;5.非遗保护实践问题。系统地梳理了部分民间信仰、民俗节日、民间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昔生存状况及当下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保护和发展建议。 本书的优:叙事条理,结构清晰,整体逻辑通畅。对所选取调研的几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风貌,有较为全面的呈现。能发挥民俗文化普及的作用,激发读者的文化认同感。书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思考,也切乎实际。
【作者】郑土有,1962年生,长期从事民间文艺学、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国家文旅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成员、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代表著述有《晓望洞天福地:中国的神仙和神仙信仰》《中国城隍信仰》《关公信仰》《中国民俗通志·信仰志》《吴语叙事山歌演唱传统研究》《梁祝传说》《中国农民画考察》等。
目录:
我的非遗研究之路(代序)
第一编 非遗及古村落保护的思考
“养”与“变”的辨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之我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儿童意识” ——从日本民俗活动中得到的启示
从“摇快船”项目探讨非遗保护实践中的问题
“自鄙”“自珍”与“自毁” ——关于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局内”与“局外” ——古村落保护中的认知差异与破解
“变”与“不变” ——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阀限”
孝: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道教文化建设
第二编 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问题
民俗场:民间文学类非遗活态保护的核心问题
民间文学的遗产化保护问题探索
河水渐渐干枯的鱼:传统口传文学作品保护面临的挑战 ——以梁祝传说保护为个案
吴语地区“赞神歌”的现状及保护问题
流传于浙江民间的盘古神话解读 ——徐整所记盘古神话源于越地考
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的现代启示
方言与口承文学的互为性问题研究 ——以吴方言与吴语山歌为例
信仰:支撑口传文学传承的一种内在力量 ——以江苏省芦墟镇刘王庙“赞神歌”活动为个案
第三编 信仰类非遗的保护问题
“精华”与“糟粕”的迷思 ——信仰类非遗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
植入型神灵信仰的属地化问题 ——以上海地区妈祖信仰的盛衰为例
共生互荣:城隍信仰与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关系研究
城隍信仰的警世功能及教化意义
“城隍出巡”仪式与民间传统信仰中的道德关怀
神缘文化:连接“民心相通”的一座桥梁
“固守”抑或“开放”:海外华人民间信仰的两难问题
第四编 民俗类非遗的保护问题
充实融合:将干支生肖年文化注入春节习俗的思考
春节张贴“福”字斗方的渊源及其民俗功能
春节扫尘习俗的二元结构与象征意义
春节:民俗的教化场
道教在“构建”春节习俗过程中的作用
传统节日中的“亲缘”元素及其价值
南浔“三道茶”的智慧
传统节日的现代“赋值”
第五编 非遗保护实践问题
传统民俗节日“仪式”的当代建构
农民画:传统民间艺术的“现代转化”
中国农民画传承发展状况
城市记忆与传统的延续 ——对城隍信仰复兴的思考
互荣共生:西和七夕习俗与乞巧歌关系探微
中国民俗吉祥图案漫谈
“年味淡了”辩证看
彰显古村特色,尊重村民意愿 ——方家河头村的保护模式和经验
空间·时间·儿童:民俗庙会保护传承三要素 ——以三个刘王庙庙会为例
化传统为时尚:李守白的艺术创新之路
附录
作者及出版:
作 者:郑土有
出 版 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3-01
字 数:26.9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