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21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乐黛云,陈越光 电子书
请通过以下商城购买正版书籍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本站电子书版权归原作者及开发商所有,仅限个人测试交流学习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若有违反您个人权益,请留言反馈删除相关信息。
内容简要:
打包福利下载:http://xz.tbookk.com/d/560517-40700892-0311b2
中国文化界和教育界关注跨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同时逐步始高校课程建设,本书正是这方面的成果,主要特如下:一是在跨文化的视野下阐释中国跨文化理论资源和中国文化元素,指出跨文化研究与中国传统国学、语言文字学、民俗学、艺术学、科技史学等交叉研究的必要性;二是从中国跨文化研究的思潮中梳理理论聚焦与方法。 本书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已出版的“跨文化研究”丛书(第三辑)共同展现了中国在世界现代化程中提升中国文化自觉和跨文化互鉴的40年,为从事跨文化教学和有志于投身跨文化研究的青年学人提供基础而前沿的学术视野,帮助年轻一代深人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精神的深层结构中去,观察自我文明,提升文化自信,投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作者】乐黛云,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奠基人,跨文化研究领域的拓者,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历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等职。先后访问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和日本关西大学等。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与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获法兰西学院颁发的首届“汪德迈中国学奖”。代表作有《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跨文化之桥》、《跨文化方法论初探》、《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英文版)、《比较文学与中国——乐黛云海外讲演录》(英文版)、《自然》(中、法、意大利文版)、《面向风暴》(英、德、日文版)、《九十沧桑——我的文学之路》等。 陈越光,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客座教授。20世纪80年代与季羡林、汤一介共同主持中国文化书院的工作,为中国跨文化研究领域的拓者之一。曾任具有广泛影响的“走向未来”丛书和《走向未来》杂志副主编。长期担任中法合办《跨文化对话》杂志副主编。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理事长、西湖大学校董、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敦和慈善基金会理事长、西湖教育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近期出版主要著作有《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谦卑》《以公益为志业》。与乐黛云合作主编《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化本位》《全球治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等。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第一章 跨文化研究思潮的形成
当前中西文化交流与会通的一种可能趋势
跨文化研究思潮在中国的形成与面向———兼论汤一介对跨文化研究的三个观点
是多元现代性还是现代性的多元发展
全球化过程中的跨文化与跨主体关照
跨文化宣言
第二章 跨文化的思想汇聚与理论源流
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古代中国社会生产真正的特殊性
全球化的本土化与文化传承———还中国哲学以本来面目
何谓“跨文化态度”
方法与阅读———弗朗索瓦·于连与阐释中国哲学
论多元文化:语言的差异———思想的资源,或如何酝酿未来的对话
诗的宇宙而上:非写不知与话语的召唤性
纵观西方科学发展:一个传统,两次革命
“自然哲学”和科学的观念———从《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谈起
第三章 跨文化对话
谈中西文化的互补性———汤一介先生与汪德迈先生的对话
儒家伦理与文明对话
儒家诠释学:道德与本体
异质文化的对话———以《庄子》为核心
跨文化对话论
第四章 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
我之汉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文化相异性个案研究的多重空间
文化转场与人文科学史
跨文化主义的范式变化
西方概念史引言
跨文化研究如何“跨”?
深化启蒙———从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到方法论的关系主义
思想史研究:方法、目的与地位
第五章 跨文化研究的个案
读汪德迈《中国教给我们什么?》
我的学术生涯
我研究中国文明的路径与方法
托尔斯泰与中国思想
第六章 跨文化研究的现代意义
儒学的现代意义
对新轴心时代的展望和文明对话的戒律———以思想史的视角理解我们时代的挑战
把文本变成自己的———恰当阅读中国哲学之反思
作者及出版:
作 者:乐黛云,陈越光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8-15
字 数:28.5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