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祁志祥 电子书
请通过以下商城购买正版书籍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本站电子书版权归原作者及开发商所有,仅限个人测试交流学习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若有违反您个人权益,请留言反馈删除相关信息。
内容简要: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是什么?对这个问题,人们既可以作出宏观的解读,也可以作出微观的剖析。在对“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宏观把握中,中华传统对“美”的本质的基本理解是*核心的部分。这个核心部分是什么呢?就是有价值的乐感及其对象。《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一书对此作了详细的阐述。 该书共分八章,即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基本形态、中华传统美学的儒家精神、中华传统美学的道家精神、中华传统美学的佛家精神、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表现精神、“意象”说: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特征论、中华传统美学的美感特征论以及中华传统美学的审美方法论。【推荐语】本书以宏观的视野与原始表末的历时方法,揭示了由乐感精神、好文精神、主体精神、道德精神、适性精神构成的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基本形态,辨析了中华传统美学中的儒家精神、道家精神、佛家精神,讨论了中华传统文艺美学的表现精神与尚象精神,阐释了中华传统美学关于审美特征、审美方法的思想,表述了对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整体思考,对体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颇具启示意义。
【作者】祁志祥,1958年出生于江苏大丰。文学博士,先后在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执教,任博士生导师。现为上海政法学院国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上海市第四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高级专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理事。主治文艺美学,旁及哲学、佛学、中国思想史等。主持并独立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并独立完成教育部社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各1项。出版个人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作品曾获全国第六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界年会优秀论文奖等。
目录:
封面页 书名页 版权页 前言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核心及其逻辑结构 目录 第一章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基本形态 第一节 中华传统美学的乐感精神 第二节 中华传统美学的好文精神 第三节 中华传统美学的主体精神 第四节 中华传统美学的道德精神 第五节 中华传统美学的适性精神 第二章 中华传统美学的儒家精神 第一节 儒家论自然美的“比德”精神 第二节 儒家论人格美的“风骨”精神 第三节 儒家论社会美的“中和”精神 第四节 儒家论情感美的“节情”精神 第五节 儒家论艺术内涵美的“沉郁”精神 第六节 儒家论文艺形式美的“中的”精神 第三章 中华传统美学的道家精神 第一节 以“无”为美:道家论至美在无限 第二节 以“妙”为美:道家论美在有中通无 第三节 以“淡”为美:道家论大浓化淡之美 第四节 以“柔”为美:道家论以退为进的人生美 第五节 “自然”为美:道家论美的无意识性 第六节 “生气”为美:道家论美在生命 第七节 “适性”为美:道家论美的自主性和自由性 第四章 中华传统美学的佛家精神 第一节 “色即是空”:佛教对现实美的基本否定 第二节 “涅槃极乐”:佛教对本体美的独特肯定 第三节 “醍醐灌顶”:佛教对味觉美的变相肯定 第四节 “法无定相”:佛教对视觉美的变相肯定 第五节 “光中极尊”:佛教对光明美的变相肯定 第六节 “圆全无缺”:佛教对圆相美的变相肯定 第七节 “十十无尽”:佛教对十全美的变相肯定 第八节 “法音清净”:佛教对听觉美的变相肯定 第九节 “香气普熏”:佛教对嗅觉美的变相肯定 第十节 “莲花最胜”:佛教对世俗美的变相肯定 第十一节 “七宝和合”:佛教对功利美的变相肯定 第五章 中华传统文艺美学的表现精神 第一节 文艺创作过程的表现精神 第二节 文艺作品中的表现精神 第三节 文艺鉴赏中的表现精神 第六章 中华传统文艺美学的尚象精神 第一节 “意象”说的历史演变脉络 第二节 “意境”范畴的审美意涵 第三节 “意境”与“形象”“典型”的异同 第七章 中华传统美学的美感特征思想 第一节 美感的愉乐性 第二节 美感的直觉性 第三节 美感的主观性 第四节 美感的客观性 第五节 美感的真实性 第八章 中华传统美学的审美方法思想 第一节 “咀嚼回味”的“体味”方法 第二节 “以物观物”的“静观”方法 第三节 “以我观物”的“情观”方法
作者及出版:
作者及出版:
作 者:祁志祥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8-01 字 数:31.1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