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bookf.com/

《客居忆往——哲学人生问答录(守望者)》洪汉鼎 电子书

客居忆往——哲学人生问答录(守望者)

请通过以下商城购买正版书籍

《客居忆往——哲学人生问答录(守望者)》洪汉鼎 电子书插图1 《客居忆往——哲学人生问答录(守望者)》洪汉鼎 电子书插图2 《客居忆往——哲学人生问答录(守望者)》洪汉鼎 电子书插图3 《客居忆往——哲学人生问答录(守望者)》洪汉鼎 电子书插图4 《客居忆往——哲学人生问答录(守望者)》洪汉鼎 电子书插图5
图书库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本站电子书版权归原作者及开发商所有,仅限个人测试交流学习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若有违反您个人权益,请留言反馈删除相关信息。

内容简要:

本书系洪汉鼎先生以答学生问的形式而写的学术自述性文字,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部分是作者个人从年少时代至今的种种经历,包括无锡辅仁中学、北京大学求学、反右斗争中误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发配至大西北、改革放后重回北京、德国修深造、台湾十余年讲学等,整个经历充满悲欢离合,是幸与不幸、祸与福的交集;第二部分作者透过个人经历回忆了我国哲学界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情况,其中有师门的作风、师友的关系、文人的特性、国际的交往,以及作者个人的哲学观,不乏一些不为人知的哲坛趣事;第三部分是作者过去所写的回忆冯友兰、贺麟、洪谦、苗力田诸老师,以及拜访伽达默尔的文章的汇集。【推荐语】导语_评_推荐词

【作者】洪汉鼎,生于1938年,我国著名斯宾诺莎哲学、当代德国哲学和诠释学专家,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杜塞尔多夫大学哲学院客座教授,成功大学文学院客座讲座教授。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大学受教于贺麟教授和洪谦教授,70年代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担任贺麟教授助手,1992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1年后在台湾多所大学任教。德文专著有《斯宾诺莎与德国哲学》、《中国哲学基础》、《中国哲学辞典》(三卷本,中德文对照),中文专著有《斯宾诺莎哲学研究》、《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重新回到现象学的原》、《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上、下册)等,译著有《真理与方法》、《批评的西方哲学史》、《知识论导论》、《诠释学真理?》等。

目录:

自序 第一部 苦难与奋斗 第一讲 家庭和中学时代 两岸抉择:留在大陆 家庭生活艰辛 天伦之情深至痛 1949,骨肉离散 陌生人帮我找到了我大哥 贫困的童年生活 艰辛而美好的中学岁月 广泛的爱好与兴趣 学术摇篮:无锡辅仁中学 从文学走向哲学 我给我全家带来的不幸 人生的命运难以预料 第二讲 北大记事 进入北大哲学系 拜访贺麟教授 维也纳学派成员洪谦教授 冯友兰先生的抽象继承法 美学大师宗白华教授 方书春、梁启雄、任华与齐良骥诸教授 郑昕和他的《康德学述》 张东荪晚年的悲运 当时北大的学术自由空气 北京大学老图书馆 三点一线的学生 第三讲 反右斗争 北大的反右斗争 我被打成了右派 大陆知识分子的人情淡漠 知识分子并没有反党意识 年轻的一辈更不会反党 我家庭由我而来的苦难 北大右派的处理 艰辛的斋堂劳动 “锄二遍”与割麦 不感到害怕的死的感觉 每天五斤白薯 1960年摘帽右派 汪子嵩的往事 下乡经验与反思 情感的缺失需要情感的弥补 在劳动岁月中的真挚友谊 我的友谊观 文人相轻是一种常态 北大并非只是民主科学源地 第四讲 陕西十五春秋 报考研究生 温锡增先生的知遇之恩 层层分配:从省到区再到县城 黄土高原的县城 赵孟的《妙严寺经》 下乡和工会干部 人生的目标 贺麟教授的指示 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文化大革命” 大西北十五个春秋 何谓哲学? 斯宾诺莎哲学与处世之道 坎坷人生的另一种公平 第五讲 重回北京 我再次报考中国社科院 担任贺麟助手 全国首届研究生毕业 是祸不是福 住房问题 房子引起的小风波 贺麟先生为我找房子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不要我 “西学东渐记”文章 调任北京市社科院 我后来学术生命的困境 与多位老师的交往 一生充满孤独 第六讲 德国之行 德国洪堡奖学金获得者 施太格缪勒教授与鲍吾刚教授 我在德国的合作伙伴Lutz Geldsetzer教授 到杜塞尔多夫大学 德文专著《斯宾诺莎与德国哲学》 永恒的范型之下观看这个世界 德文版《中国哲学辞典》 《辞典》的功用 德语版《中国哲学基础》 我在德国的两项殊荣 德国二战后授予中国的唯一哲学名誉博士 在德国做哲学研究的另一面 我为何转向诠释学? 我学德文的经历 歌德学院 德国大学的哲学教育 德国教授的研究生课程 德国民间浓厚的哲学氛围 德国的“民间哲学家” 翻译《真理与方法》 研究最好先有翻译 翻译哲学著作的经验谈 我的拉丁文学习 拜访伽达默尔 伽达默尔逝世 政治风波期间我毅然回国 薛华与李幼蒸 我是一位中国哲学学者 我到德国交流的经历和感受 第七讲 台湾讲学 我第一次到台湾 独一无二的中正大学哲学系 台湾讲学共十年之久 学术困境与明清书院 在台湾担任客座教授的困境 台湾地区的大学困境 佛光大学期间 与世新大学结缘 哲学与悟性 钱穆先生与其学术 当代台湾的西哲同行 劳思光先生 我与傅伟勋先生讨论诠释学 黄振华的康德学 方东美的西方哲学史 台湾教授与酒 台湾西哲年轻学者 现、当代的中国哲学史 “我说”与“他说” 哲学论证与情感宣泄 “sophia”与“phronesis” 著名的尉天骢教授 大陆及港台哲学教育之我观 大陆学生奋斗的精神 两岸的海归派与他们的发展 我的《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 波伊曼《知识论导论》 知识论为何如此重要? 告别台湾 我晚年的哲学计划与期许 第二部 哲坛与问学 第一讲 贺门子弟 大陆西方哲学的状况 大陆分析哲学研究 贺麟先生的成就 研究与翻译三原则 中西哲学的互动 贺师90岁诞辰研讨会 贺麟先生过世 贺门子弟众多 贺门五代弟子 张祥龙是贺先生的弟子吗? 中国学人哲学深造途径 忘年之交齐良骥 老北京的没落 齐良骥的《康德的知识学》 中国哲人的悲哀 追忆我的老师和朋友王太庆 关于王太庆的一段趣闻 我与苗力田先生的往来 王玖兴的请托 苗公在去世前跟我说过的话 对苗公的过世深有感触 王玖兴的逝世 贺门两位西哲翻译高手 梁存秀的译著 关于《小逻辑》的翻译 《黑格尔全集》三个翻译团队 中国黑格尔哲学研究 贺师对学生的施教 中国西哲译著之我观 贺麟先生的教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第二讲 学问经世 老知识分子与经世致用 胡子的剃与蓄:冯友兰的心态转变 徐梵澄说贺先生:“你始终抓住党校不放!” 经世致用与反叛精神 再谈冯友兰先生 冯友兰的“共相”、“殊相”说 学习哲学要把握“共相” 冯友兰先生的“旧邦新命” 贺麟先生80岁入党 张岱年老师 蓝公武和他的康德译著 宗白华的译著 我对中国“安身立命”传统的看法 第三讲 格义与诠释 “格义”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方法 格义与逆格义 Ereignis 同一与差异 格义“创意性”的诠释学观点 汉传佛教的“格义”:关于《中论》 《中论》与后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联系的猜测 格义与诠释 所谓按西方模式建构中国哲学问题 直觉与直观 牟宗三与康德学 中国大陆康德译著 胡塞尔哲学之我观 康德是哲学的基础 历史诠释学 概念史问题 第四讲 中西诠释比较 京派与海派 中、西经典诠释的差别 法国的利科和美国的帕尔默 我与帕尔默教授的一面之缘 利科诠释学的基调 中国经典诠释是否是“诠释学”? 西方的经典诠释学 经典与圣典 经学意识 我不同于新儒家 经典诠释的两种向度 中国漫长经典诠释传统对当代的启示 学派与诠释方法 关于《中国文化经典教材》 法学诠释学在当代中国 我对熊十力的印象 斯宾诺莎与熊十力 傅伟勋与我的往来 斯宾诺莎自日本来 斯宾诺莎哲学和熊十力哲学之比较 乾、坤与心、物 东、西方理解的差别:静态的把握和动态的把握 “能力”说 对熊十力心、物论的重新评估 熊十力哲学的“动力论”倾向 “动力论”的当代发展 阴阳学说的反思 再论中、西哲学差异:知识论与独断论 哲学家与宗教家的差别 德国的哲学教育 德勒兹的创造新概念 第五讲 哲学建构 亚里士多德讲人类五种认知能力 实践智慧 中国有无哲学? 神学智慧 佛教是一种神学智慧 哲学与宗教在知识上是有分别的 哲学专业不一定没出路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 遁入逻各斯 中国哲学思维有其特点 哲学何意? 哲学的重点在于“理清概念” “Hermeneutik”不是一般的“解释学” 何以哲学史家就是哲学家? 学哲学要从“哲学史”学起 两种克服形上学的不同进路 会通思辨哲学与分析哲学的尝试 当代德国分析哲学的没落 西哲“教化”概念之确解 通过哲学史学哲学 最著名的西方哲学史 《批评的西方哲学史》中译本 哲学大家的《西方哲学史》 傅伟勋先生的《西洋哲学史》 文德尔班的《哲学史》 我们要学习西哲的什么东西? 写哲学著作要清楚 我的诠释学关怀 第六讲 学术事业与期望 西学东渐,现代文学馆的启发 朝思暮想的“西学东渐”馆 对后进研究“西学东渐”的期许 “东学西渐”问题 我哲学生命的深层源泉:斯宾诺莎与费希特 一生代表作《斯宾诺莎哲学研究》 费希特生命中的奋发精神 费希特与唯心论 近年学术计划 对自己一生的评述 孤军奋斗 三十多次出国、出境,我都没有享受国家的公费 我不是创造家而是重构家 我只是低调的作品型文人 我不是明星派文人 我属于悲情类哲学家 人文科学研究生必备的四种特质 要跟大师学习 科班专业训练 学问要从一点做起 学者要有霸气 “问题”(Problem)与“提问”(Fragen) 附录 春蚕到死丝方尽——记冯友兰老师 贺师与斯宾诺莎 回忆洪谦教授 我和苗公的斯宾诺莎缘 我和商务印书馆 我和维特根斯坦 世纪哲人寄望东方——伽达默尔访问记 学生访记——2013年上学期末我们访问了洪汉鼎老师

作者及出版:

作    者:洪汉鼎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6-30 字    数:30.0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