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bookf.com/

《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萧前等 电子书

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

请通过以下商城购买正版书籍

《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萧前等 电子书插图1 《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萧前等 电子书插图2 《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萧前等 电子书插图3 《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萧前等 电子书插图4 《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萧前等 电子书插图5
图书库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本站电子书版权归原作者及开发商所有,仅限个人测试交流学习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若有违反您个人权益,请留言反馈删除相关信息。

内容简要:

     《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作者萧前、杨耕)从“ 实践范畴的再认识”、“主体性原则的再探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建”、“‘合理形态’辩证法的重释”、“全面反映论的重构”、“新型价值论的发祥地”等方面重新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和基本特征,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并认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本质特征引申出来的,是这一本质特征展的内在逻辑和理论表现;实践的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实践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原则;实践具有本体论和世界观意义,即实践是人的生存的本体和现存世界的本体,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以此为基础。《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重新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历史观、辩证法和认识论,重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和主体性原则,重新发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论,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新构想。【推荐语】     《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作者萧前、杨耕)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实践唯物主义,并全面阐述了实践范畴和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当时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重要学术著作。在此后出版和发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文章中,讨论和主张实践唯物主义的比例逐渐加大,实践唯物主义也逐渐发展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流。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     萧前(1924-2007),湖北沙市人。著名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奠基者之一,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1950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哲学教研室、哲学系任教;生前为中国人民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评议组召集人,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会长。著有《哲学论稿》、《萧前文集》;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 杨耕,1956年生,安徽合肥人。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唯物论研究》(日本)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出版《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等著作12部;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奖6项。

目录: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出版说明 前言 导论 一、“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切表述 二、实践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 一、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生长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1.以实践为基础反映时代精神的唯物主义哲学 2.以实践为基础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3.实践批判精神与理论批判精神的集中和升华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特征 1.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2.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 3.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 4.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 三、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和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 1.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机械唯物主义与人本唯物主义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 3.唯物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4.新的哲学空间的建构 四、实践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1.实践本身的矛盾特征 2.实践本体论的内涵和意义 3.斯大林和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理解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新构想 一、哲学思维的根本特征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1.高度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哲学思维的根本特征 2.从人的主体地位出发揭示人与世界关系 3.世界图景、总体性方法和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建构原则和初步构想 1.实践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主体性原则 4.整体性原则 5.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初步构想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内涵、基础与问题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演变及其背景 2.以实践观点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体化” 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新安排 第三章 实践范畴的再认识 一、实践:主体和客体的双向对象化 1.传统的实践本质观 2.实践的双向对象化的本质 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1.实践: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2.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3.限定中的超越: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4.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三、实践的效能、效果和反馈 1.实践效能:实践能力的发挥程度 2.实践效果:实践得出的有效结果 3.实践反馈:实践运动的自动调节 4.实践及其效能、效果和反馈的循环 四、人的活动与效率 1.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式 2.活动的目的和实现的手段 3.人类对活动效率的追求 4.作为关系范畴的活动效率 5.人的活动效率的综合性和历史性 五、实践观点的世界观意义 1.实践: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2.实践: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3.实践:人类世界的本体 第四章 主体性原则的再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发展的一个生长点 1.主体性问题的内涵 2.理论思维中缺乏主体性内容的表现 3.主体性问题的“生长点”意义 二、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 1.哲学史上对主体性的形形色色理解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主体性的理解 三、主体、客体与主观、客观 1.主体与客体的内涵和外延 2.主体、客体和主观、客观之间的关系 四、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 1.对象性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 2.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与人的本质 五、人的主体性的进程 1.从物质本体到人的主体性 2.人的主体性的含义和特点 3.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过程 4.个人的主体性和人类的主体性 第五章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建 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生长点和职能 1.唯物主义历史观概念的由来及其实质 2.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范畴 3.历史认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生长点 4.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双重职能 二、科学的实践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基础 1.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 2.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实践的观点 3.打开历史的客观性和辩证性的钥匙:实践的观点 三、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1.“有生命的个人”与“社会的个人”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4.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及其关系 5.“社会生产人”与“人生产社会” 四、重新理解社会有机体 1.“社会有机体”不等于“社会经济形态”或“社会形态” 2.马克思研究社会有机体的四个维度 3.社会有机体的运行规律 五、重新理解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1.问题的提出 2.何谓自然历史过程 3.社会经济规律在何种意义上是自然规律 4.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在何种意义上同自然历史过程相似 六、重新理解历史必然性 1.历史必然性观念的确立 2.马克思的历史必然性观念及其特征 3.否定历史必然性观念的泛起及其原因 4.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对历史必然性的否定及其失误 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和现代特点 1.生产力的特征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现代特点 第六章 “合理形态”辩证法的重释 一、实践唯物主义与“合理形态”的辩证法 1.“合理形态”辩证法的内涵 2.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法 3.实践本身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辩证法 二、实践辩证法:辩证法的“合理形态” 1.实践辩证法的形成 2.实践辩证法的基本环节 三、辩证的否定与否定性的辩证法 1.辩证的否定与否定之否定 2.否定性的辩证法与否定之否定 3.简短的结论 第七章 全面反映论的重构 一、知识论、认识论与全面的反映论 1.认识论和知识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全面反映论 二、实践反思: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征 1.从康德的批判反思、黑格尔的思辨反思到马克思的实践反思 2.实践反思理论的总体特征 3.实践反思理论与历史认识论 4.实践反思理论与现代认识论 三、认识的发生、本质和过程 1.重演:认识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的本质关系 2.反映和创造的统一:认识活动的本质特征 3.语言:认识活动本身的要素 4.从感性认识、思维具体到实践理念:认识的基本过程 四、思维的建构和反映论的革命 1.认识由二维结构向三维结构的历史飞跃 2.思维建构性的实质 3.认识的双重决定性 五、认识的“解剖结构”和关系系统 1.认识发生和实现的基本结构 2.认识主体与客体的相关律 3.认识主体与客体的中介系统 4.认识的功能表现系统 5.认识关系系统中主体性原则的根本表现 六、思维反映存在的现代尺度 1.反映和如何反映的三个尺度 2.20世纪的现代尺度 3.反映的两个层次 七、知性思维向辩证思维的现代“复归” 1.“拒斥形而上学”与可证实性 2.“悖论”与无矛盾性 3.形式化和非形式化、系统和非系统 4.主体性原则和现代思维运动的三个层次 第八章 新型价值论的发祥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价值论 1.“价值论空白”的原因 2.理论体系内的“话语统一”及其解决方案 3.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最低限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 4.哲学上的“价值”的规定 5.价值的存在形态及其研究方式 6.价值认识、价值评价和价值观念 二、价值:主客体关系所特有的质态 1.“价值”是客体关系的主体性描述 2.价值与客体的属性 3.价值的客观性与主体的客观性 4.价值的主体性:主体性和多元性 5.价值的主体性:多维性和全面性 6.价值的主体性:时效性和历时性 三、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 1.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 2.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矛盾及其意义 3.价值与真理的统一及其根本条件 4.能否从“是”中推出“应该” 四、价值与真理在实践过程中的统一 1.价值与真理的相互映照 2.真理的价值问题 3.价值的真理问题 4.从真理走向价值与从价值走向真理 5.“标准”的实践一体化

作者及出版:

作    者:萧前等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4-01 字    数:46.1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