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bookf.com/

《陈来儒学思想录(修订版)》陈来 电子书

陈来儒学思想录(修订版)

请通过以下商城购买正版书籍

《陈来儒学思想录(修订版)》陈来 电子书插图1 《陈来儒学思想录(修订版)》陈来 电子书插图2 《陈来儒学思想录(修订版)》陈来 电子书插图3 《陈来儒学思想录(修订版)》陈来 电子书插图4 《陈来儒学思想录(修订版)》陈来 电子书插图5
图书库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本站电子书版权归原作者及开发商所有,仅限个人测试交流学习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若有违反您个人权益,请留言反馈删除相关信息。

内容简要:

《陈来儒学思想录(修订版)》是陈来先生三十多年来儒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儒学与现当代、古典儒学新诠、论现代新儒家、国学论衡等方面展示了作者的文化观、儒学观和国学观,展现了新时代儒家思想在实践智慧方面作出的新探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修订版新增了中华文明与核心价值、仁学本体论等内容。

【作者】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著名哲学史家。著有《朱熹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朱子书信编年考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等数十本专著。

目录:

陈来先生儒学思想访谈录(代序) 第一部分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五四”文化批判的基本偏失(1987) 传统思想复兴的最大条件就是现代化(1987) 论“五四”激进功利主义(1988) 东西古今: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1988) 内在价值的普遍性与连续性(1988) 化解传统与现代的紧张(1988) “五四”儒家批判的历史评价(1988) “文革”时期的文化激进主义(1991) “后文革时代”的文化激进主义(1991) 困境意识与相互依赖——评墨子刻《摆脱困境》(1992) 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东亚传统——贝拉《德川宗教》读后(1997) 和而不同,多元共存(1998) 跨文化研究的视角——评于连《迂回与进入》(1999) 世纪之交话传统(1999) 现代性与传统性中的中国哲学(2002) 走向真正的世界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普遍性(2005) 文化全球化:变“西方化”为“世界化”(2005) 价值的多元普遍性(2005) 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西方化问题(2010) 启蒙反思是保守主义运动的新阶段(2010) 启蒙价值不能完全否定(2010) 启蒙主义运动与保守主义运动平行发展和良性互动(2010) 什么是现代化?——东亚之行随笔(2011) 中华文化历来重视文化传承(2011) 文化传承对中华文化复兴的意义(2011) 追寻“继续启蒙”和“反思启蒙”的平衡(2011) “东西”之外,还有“古今”(2013) 儒家能否提出一种新普世价值(2013) 结构论视域下的多元普遍性(2013) 第二部分 儒学与现当代 未来儒学发展,不需要高度思辨的哲学运动(1987) 儒学的泛道德化问题(1988) 多元文化结构中的儒学(1988) 儒学的重新定位(1988) 儒学应为中国人价值观的重要来源(1988) 儒家思想与现代性(1994) 儒家伦理与工业东亚(1994) 世俗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化的初级阶段(1994) 儒教与市场工具理性(1994) 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1996) 先秦儒家比较接近自由派(1996) 儒家可以接受怎样的人权话语(1996) 儒学在现代中国遭到全面放逐(1997) 儒学在近现代为何不断受到关注(1997) 近现代儒学的困境(1997) 儒学并未死亡(1997) 亚洲价值(1998) 宋明仁说的生态面向与现代诠释(1998) 儒士与专业化知识分子(2002) 儒学的普遍性与地域性(2005) 民间草根在中国文化热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2007) 儒家社会实践的新考验(2007) 孔子与当代中国(2007) 中日韩三国儒学的个性(2007) 道德的政治:儒家政治哲学的特质(2009) 儒家与基督教的核心价值及当代意义(2010) 20世纪儒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意义(2010) 大学与现代儒学发展(2010) 现代教育与儒学教化(2010) 儒家的治国思想(2010) 儒家的人生观(2010) 儒学与当代中国(2010) 儒学在20世纪遭受到四次大冲击(2011) 百年儒学的五次自我建构(2011) 儒家与本土宗教的会通(2011) 孔子塑像立在国家博物馆是积极的(2011) 政治文化的再中国化与儒学复兴(2011) 儒学复兴的运势(2012)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2012) 当前新儒学的三种存在方式(2013) 儒家的身体意识与当代器官捐献伦理(2013) 第三部分 古典儒学新诠 儒家心学传统中的神秘主义问题(1987) 儒家伦理的体与相(1988) 经典与权威(1989) 圣人与道统(1989) 经典与解经(1989) 价值与传统(1989) “有”与“无”:价值关怀与超越苦恼(1991) 蒙学与世俗儒家伦理(1994) 韦伯忽略了世俗儒家文化(1994) “和”的五个层次(1994) 以和为用,以仁为体(1994) 近代以来的原儒说及其研究反省(1995) 原始儒家经典中的上帝观(1998) 儒家思想与“内在超越”(1998) 儒家经典体系的三个阶段(1998) 帛书《易传》与先秦儒家易学之分派(1999) 古典儒家“礼”的六种意义(1999) “礼之本”与“礼之文”(1999) 礼的精神(1999) “礼”的性格和表现(1999) 宋明礼学与古礼的历史演变(1999) 礼的社会模式(1999) “礼”作为国家间交往准则的意义(1999) 孔子与早期儒家伦理的特质(2002) “好学”的重要性(2005) 道的追求始终是君子之学的目标(2005) 圣人可学(2005) 为己之学(2005) 成人之道(2005) 古典教育的共通宗旨(2005) 儒家教育的根本目标(2005) 人性说在儒学传统中的地位(2005) 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政治特点(2006) 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主题:天民合一(2006) 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主题:天德合一(2006) 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主题:天礼合一(2006) 朱熹与宋代道学话语的形成(2007) 宋明理学发展的内在理路、出现原因(2007) 船山学与宋明理学的关联(2009) 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2009) 什么是儒家文化(2010) 孟子德性论(2010) 朱子学的现代意义(2011) 阳明学的现代意义(2011) 孟子思想的时代价值(2014) 朱子致力传承与创新(2015) 朱子论道德(2015) 朱子学对社会风俗的改善(2015) 第四部分 论现代新儒家 冯友兰文化观的建立与发展(1992) 马一浮哲学的体用论(1993) 新理学与现代性思维的反思(1994) 梁漱溟与韦伯中国文化观之比较(1994) 冯友兰哲学中的神秘主义(1996) 梁漱溟早期的文化观(1998) 梁漱溟是儒家色彩的社会主义者(1998) 梁漱溟的思想是进步的(1998) 梁漱溟是“五四”精神的一部分(1998) 冯友兰论情感(2000) 评熊十力的哲学(2001) 熊十力哲学的意义(2001) 儒学护法张岱年(2004) 梁漱溟的权利观与伦理观(2004) 冯契哲学的特点(2006) 梁漱溟与密宗(2009) 梁启超的私德论及其儒学特质(2013) 新儒家之后,儒学何为(2013) 评冯友兰的新理学(2014) 第五部分 国学论衡 90年代步履维艰的国学研究(1995) “国学”与21世纪中国(1995) 国学热与国学研究(2007) “求新的世界眼光”造就了清华国学研究院(2009) 老清华国学院“中西融合”的文化观有待发扬光大(2009) 老清华国学研究院是不可复制的(2009) 近代“国学”观念的嬗变(2009) “国学”概念的三种意义(2009) 作为研究体系的“国学”演进的三个阶段(2009) 国学研究背后的文化观很重要(2009) 冯友兰与后国学院时代的清华文科(2009) 张岱年与清华国学院的文化观是一致的(2009) 胡适国学研究的局限(2010) 如何看待国学热(2010) 近代“国学”的发生与演变(2011) 第六部分 中华文明与核心价值 中华文明的哲学宇宙观(2012) 关联性思维与中国宇宙观(2012) 关联思维:从汉代的元气论到宋明理气论(2012) 气的哲学与中国宇宙论的结构特色(2012) 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阴阳观念(2012) 生生日新的宇宙观(2012) “理”:关系的调控(2012) 儒家与中华文明主流价值(2012) 责任先于自由(2012) 义务先于权利(2012) 群体高于个人(2012) 和谐高于冲突(2012) 追求多样性的和谐(2012) 天下大同的世界意识(2012) 第七部分 仁学本体论 仁学本体论及其时代意义(2014) 熊十力的哲学本体论最具开发前景(2014) 先秦的仁说(2014) 汉代的仁说(2014) 仁体与天地之心(2014) 万物一体即是仁体(2014) 阳明学:心本体与仁本体(2014) 当代儒学仍应发挥仁体共在之义(2014) 朱子思想中的生机论意识(2014) 朱子学总体上是仁学(2014) 儒家的生生之仁指向的是人生之乐(2014) 仁体的显现历程(2014) 仁构成了本源性的关联世界(2014) 仁爱优于一切(2014) 仁学本体论与熊十力实体论的区别(2014) 实体、道体、仁体(2014) 程颐的仁说不合于儒学主流(2014) 朱子不认同程颐,主张以爱推仁(2014) 气论对朱子仁学的影响(2014) 熊十力后期哲学的意义(2014) 梁漱溟与仁学本体论建构失之交臂(2014) 评李泽厚:从情本体到仁本体(2014) 儒家“新四德”(2014) 仁与平等(2014) 仁与自由(2014) 仁与公正(2014) 发扬中华文化重视私德培养的传统(2014) 修订版后记

作者及出版:

作    者:陈来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2-01 字    数:24.8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