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bookf.com/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十辑)》杨宜音主编李原特邀主编 电子书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十辑)

请通过以下商城购买正版书籍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十辑)》杨宜音主编李原特邀主编 电子书插图1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十辑)》杨宜音主编李原特邀主编 电子书插图2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十辑)》杨宜音主编李原特邀主编 电子书插图3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十辑)》杨宜音主编李原特邀主编 电子书插图4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十辑)》杨宜音主编李原特邀主编 电子书插图5
图书库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本站电子书版权归原作者及开发商所有,仅限个人测试交流学习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若有违反您个人权益,请留言反馈删除相关信息。

内容简要:

道德是一个社会中被大多数人所受和遵循的一套行为准则,一旦形成,便会牵涉依据其行的各种道德判断。善与恶、好与坏、美与丑、忠与奸、正与邪、是与非、对与错都是我们对人、对事所形成的道德判断;反过来,这些道德判断又将一步指导我们的日常行动。本辑收录的八篇论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道德判断领域的*发展内容,介绍了该领域中新的研究范式,并探讨了本土文化背景下一些道德观念的发展与演。   【推荐语】       研究和认识生活在中国文化中的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现和提示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相互建构的过程及其特征,终服务社会、贡献人类,这正是华人社会心理学者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继承了这一传统,发表有关华人、华人社会、华人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展示华人社会心理学的多重视角及*展。         道德是一个社会中被大多数人所受和遵循的一套行为准则,一旦形成,便会牵涉依据其行的各种道德判断。善与恶、好与坏、美与丑、忠与奸、正与邪、是与非、对与错都是我们对人、对事所形成的道德判断;反过来,这些道德判断又将一步指导我们的日常行动。本辑收录的八篇论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道德判断领域的*发展内容,介绍了该领域中新的研究范式,并探讨了本土文化背景下一些道德观念的发展与演。   

【作者】杨宜音,女,1955年12月生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2010~2014)。《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主编。1997年香港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2002~2003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2005年9~12月台湾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2006年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心理学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心理学院访问学者,2007年10~12月挪威科技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在学术书刊中发表论文80余篇/章。主要研究领域:华人社会心理,包括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

目录: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编辑委员会

主编简介

本辑特约主编简介

道德判断与文化

道德事件测量与CAD模型的验证

一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一)道德领域

(二)道德情绪

(三)CAD模型及其应用价值

二 研究1:道德事件量表题目筛选与CAD模型的初步验证

(一)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结果讨论

三 研究2:道德事件量表的修订与CAD模型验证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四 讨论与结论

1993~2008年公众对公正关注的变化与群体事件的关系

一 Google Ngram Viewer介绍及相关研究

二 群体事件的相关理论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结果

五 结论

社会变迁适应性视角下的自我与孝道

一 研究的问题

(一)背景

(二)孝道是一种什么样的伦理规范?

(三)孝道与现代性的关系

(四)现代孝道以什么样的面目存在?

(五)拥有什么样自我构念的人可以支撑对孝道的尊奉?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程序

(二)工具

三 研究结果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权威性孝道与相互性孝道的差异性检验

(三)自我与双元孝道的关系

四 讨论

(一)孝道与自我的现代转换

(二)双元我、混融我与社会变迁的适应性

子女角色义务对冲突后亲子关系恢复之影响[1]

一 引言

(一)角色义务为华人首要人际道德

(二)子女的角色义务

(三)子女角色义务相关研究

(四)华人子女角色义务的分类架构

二 前导研究:子女角色义务之内涵

三 研究一:子女角色义务类型之具体内涵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四 研究二:角色义务影响冲突后关系复原

(一)研究二方法

(二)研究二结果

五 综合讨论

(一)角色义务分类架构之建构与测量

(二)角色义务对亲子冲突的作用

文化与心理互构中的两种公私观探析

一 前言

二 作为文化要素的公私观探析

(一)公私观的生成逻辑

(二)公私观的结构

(三)公私观的历史传承性

(四)公私观生成及嬗变分析的理论模型

三 作为心理倾向的公私观探析

(一)公私实践中的公私观嬗变

(二)公私观嬗变下的公私实践

四 总结与展望

共同道德生活的心态:个体道德行为和对他人道德容忍的考察

一 社会转型与社会道德

二 道德重建与社会心态

三 研究方法

(一)样本

(二)变量和调查工具

四 研究结论

(一)社会道德水平评价

(二)社会自利水平评价

(三)自利、道德水平、个体公共道德行为和对他人道德容忍度的相关

(四)对自我和他人的道德容忍度

(五)个体公共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

(六)对他人道德容忍度的影响因素

五 讨论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的编制与维度的再验证[1]

一 引言

二 方法

(一)初测量表编制及施测过程

(二)正式施测量表编制及施测过程

三 结果

(一)量表效度分析

(二)量表信度分析

四 讨论

五 结论

社会正念及其与道德关系的研究

一 引言

(一)社会正念与文化规范

(二)社会正念与道德判断

二 研究方法

(一)被试

(二)实验设计

(三)实验程序和实验材料

三 研究结果

(一)社会正念与等级观念的关系

(二)社会正念与道德维度的关系

四 讨论与结论

(一)社会正念与文化规范

(二)社会正念与道德判断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投稿须知

作者及出版:

作    者:杨宜音主编李原特邀主编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3-01

字    数:14.0万

其他打包赠送下载:
http://xz.tbookk.com/d/560517-40700892-0311b2

健康养此处内容已经被作者隐藏,请输入验证码查看内容
验证码:
请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回复“验证码”,获取验证码。在微信里搜索“健康养”或者“dbookf”或者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都可以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

本资源搜索于网络资源盘,不断更新。具体书籍下载请见文章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