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bookf.com/

《普通心理学(第六版)》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 电子书

普通心理学(第六版)

请通过以下商城购买正版书籍

《普通心理学(第六版)》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 电子书插图1 《普通心理学(第六版)》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 电子书插图2 《普通心理学(第六版)》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 电子书插图3 《普通心理学(第六版)》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 电子书插图4 《普通心理学(第六版)》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 电子书插图5
图书库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本站电子书版权归原作者及开发商所有,仅限个人测试交流学习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若有违反您个人权益,请留言反馈删除相关信息。

内容简要: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涉及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学习者获得心理学基础知识、掌握心理学研究方法、一步学习心理学其他分支学科、把握当代心理学科学发展趋势的重要课程。 《普通心理学》是受国家教育部委托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自1991年出版以来,历经5次修订,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喜爱。由于心理科学的研究突飞猛,本次修订主要根据心理科学的发展、学习者的反馈意见和教学方面的要求,以新换旧,力求将经典主题和科研前沿相结合,与时俱。全书知识体系完整,逻辑严密,体现了鲜明的科学性、基础性、学术性、前沿性、专业性与应用性等特。 全书共分为十七章,涵盖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心理学的任务、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注意、感觉、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言语、情绪和情感、意志、技能、 人格和人格倾向性、气质、性格、能力等内容。【推荐语】《普通心理学(第六版)》依据“心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心理科学的发展以及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修订,将经典主题和科研前沿相结合,以新换旧,着力反映有关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经典性研究结果和实验事实。知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 1.依据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更新了部分专业名词、术语,对相关概念和定义行了修改,使其更加准确和便于理解;增加了如认知心理学方面的较多新内容,扩展了情绪、智力、大五人格模型和社会认知理论等知识。以增强教材的专业性和经典性。 2.在相关知识的阐述中,增加了对我国从古至今的心理学的发展和研究成果,以及中国心理学家的相关思想理论、相关研究的详细介绍等,使学习者对我国的心理学发展有一定的系统的认识。 3.更新、增加十余幅心理学经典图片,一步提高了教材图表的质量,同时更新了教材的版式设计,以增强其可读性和生动性,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知识内容。

【作者】叶奕乾,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已出版《普通心理学》(第五版)、《心理学》(第五版)、《个性心理学》(第四版)等教材。

目录:

第六版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一、心理过程

(一)认知过程

(二)情绪情感过程

(三)意志过程

二、人格

(一)心理倾向性

(二)心理特征

第二节 心理学的任务

一、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心理学的任务

(一)陈述心理现象

(二)解释心理现象

(三)预测心理现象

(四)调节与控制心理活动和行为

三、心理学的分类

(一)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领域

1.普通心理学

2.发展心理学

3.生理心理学

4.社会心理学

5.人格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教育心理学

2.消费心理学

3.工业心理学

4.咨询心理学

5.法律心理学

6.临床心理学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调查法

1.问卷法

2.晤谈法

(四)测验法

第四节 科学心理学的发展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二、哲学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三、生理学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四、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派别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

(五)精神分析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七)认知心理学

名词解释

思考题

第二章 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

第一节 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构造及分类

(一)神经元的构造

(二)神经元的分类

二、神经兴奋的传导

(一)神经元的兴奋

(二)神经兴奋的传导

三、突触

四、神经回路

(一)辐射式

(二)聚合式

第二节 神经系统

一、周围神经系统

(一)躯体神经系统

(二)自主神经系统

二、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

(二)脑

1.脑干

2.间脑

3.小脑

三、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一)大脑的结构

(二)大脑皮质的分区及机能

1.大脑皮质的感觉区及机能

2.大脑皮质的运动区及机能

3.大脑皮质的联合区及机能

(三)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分工

四、反射与反射弧

五、脑电活动

第三节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一、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一)无条件反射

(二)条件反射

1.经典性条件反射

2.操作性条件反射

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一)无(非)条件性抑制

(二)条件性抑制

三、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

(二)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

四、高级神经活动的系统性功能

(一)大脑皮质的系统性功能

(二)大脑皮质的系统性功能的表现

五、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四节 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

名词解释

思考题

第三章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第一节 动物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一、心理的发生

(一)无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

(二)生物的反映形式

(三)心理的反映形式

二、动物心理的发展阶段

(一)感觉阶段

(二)知觉阶段

(三)思维萌芽阶段

第二节 人类意识的产生

一、意识和意识的内容

(一)意识的概念

(二)意识的内容

二、人类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

三、语言在人类意识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意识的特征

一、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二、意识的功能

(一)意识的觉知功能

(二)意识的能动功能

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意识活动的前进性

(三)意识的选择与监控功能

名词解释

思考题

第四章 注意

第一节 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含义

二、注意的意义和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一)注意的生理机制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

2.无关运动的停止

3.呼吸运动的变化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

(一)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4.刺激物的新异性

(二)人本身的状态

1.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2.人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二、有意注意

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地组织活动

4.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三、有意后注意

第三节 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稳定性

(一)狭义的注意稳定性

(二)广义的注意稳定性

二、注意的广度

(一)知觉对象的特点

(二)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三、注意的分配

四、注意的转移

第四节 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过滤器理论

二、注意的衰减理论

三、注意的完全加工理论

四、注意的资源限制和资料限制理论

名词解释

思考题

第五章 感觉

第一节 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含义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与种类

三、感觉的意义

第二节 感觉的测量

一、感受性

二、感觉阈限

(一)绝对感觉阈限

(二)差别感觉阈限

三、心理物理定律

(一)费希纳定律

(二)史蒂文斯幂定律

第三节 视觉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一)眼球的构造及其折光系统

(二)视网膜的构造和感觉机制

(三)视觉的传导机制

(四)视觉的中枢机制

三、视觉现象

(一)视觉的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

1.明度的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

2.波长的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

(二)视觉适应

(三)颜色视觉

1.互补律

2.间色律

3.代替律

(四)色觉理论

1.杨-赫尔姆霍茨三色说

2.黑林四色说

(五)色觉缺失

(六)视敏度

(七)闪光融合

(八)视觉后像

(九)视觉对比

第四节 听觉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

二、听觉的生理机制

三、听觉现象

(一)听觉的属性

1.音调

2.音响

3.音色

(二)声音的混合与掩蔽

1.共鸣

2.强化与干涉

3.差音与和音

4.声音的掩蔽

四、听觉理论

(一)频率理论

(二)行波理论

(三)共鸣理论

(四)神经齐射理论

第五节 其他感觉

一、皮肤感觉

(一)触压觉

(二)温度觉

(三)痛觉

二、嗅觉和味觉

(一)嗅觉

(二)味觉

三、内部感觉

(一)运动觉

(二)平衡觉

(三)机体觉

第六节 感觉的相互作用

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二、联觉

三、感觉补偿作用

名词解释

思考题

第六章 知觉

第一节 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含义

(一)知觉的定义

(二)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三)知觉的种类

二、知觉活动过程

三、知觉的信息加工

第二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知觉整体性

(一)接近原则

(二)相似原则

(三)连续原则

(四)闭合原则

二、知觉选择性

三、知觉理解性

四、知觉恒常性

(一)大小知觉恒常性

(二)明度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

1.明度恒常性

2.颜色恒常性

(三)形状恒常性

(四)方向恒常性

第三节 空间知觉

一、深度知觉

(一)单眼线索

1.遮挡

2.线条透视

3.空气透视

4.明暗和阴影

5.运动视差

6.结构级差

7.相对大小

8.相对位置

(二)生理线索

1.水晶体的调节

2.双眼视轴的辐合

(三)双眼视差

二、方位知觉

(一)视觉的方向定位

(二)听觉的方向定位

1.单耳线索

2.双耳线索

三、大小知觉

四、形状知觉

第四节 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一、时间知觉

(一)时间知觉的含义

(二)时间知觉的线索

1.外在标尺

2.内在标尺

(三)时间知觉的特征

1.时间知觉对时间间隔判断的精确性受感觉通道性质的影响

2.时间知觉存在较大的误差和个体差异

3.时间知觉受自身活动的内容、情绪、动机、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二、运动知觉

(一)真动知觉

(二)似动知觉

1.动景运动

2.自主运动

3.诱导运动

第五节 错觉

一、错觉的含义

二、错觉的种类

1.线条横竖错觉(horizontal-vertical illusion)

2.缪勒-莱尔错觉(Müller-Lyer illusion)

3.奥伯逊错觉(Orbison illusion)

4.戴勃福错觉(Delboeuf illusion)

5.冯特错觉(Wundt illusion)

6.佐尔纳错觉(Zöllner illusion)

7.楼梯错觉(staircase illusion)

三、错觉产生的原因

名词解释

思考题

第七章 记忆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含义

二、记忆的分类

(一)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和动作记忆

1.形象记忆

2.情绪记忆

3.逻辑记忆

4.动作记忆

(二)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1.情景记忆

2.语义记忆

(三)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1.内隐记忆

2.外显记忆

(四)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1.陈述性记忆

2.程序性记忆

三、记忆的生理机制

(一)记忆机能定位说

(二)记忆机能整体说

(三)记忆分子学说

第二节 记忆过程

一、识记

(一)识记的种类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二)影响识记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

2.学习者的态度

3.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4.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

5.识记方法

二、保持

(一)保持的特征

(二)记忆测量

1.常用记忆测量方法

2.内隐记忆测量方法

3.元记忆测量方法

(三)遗忘及其影响因素

1.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1]

2.影响遗忘的因素

3.遗忘的原因

4.有效组织复习

三、再认

(一)再认的含义

(二)再认的种类

1.根据再认时有无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把再认分为无意再认和有意再认

2.根据再认内容的范围与程度,把再认分为完全再认和不完全再认

四、回忆

(一)回忆的含义

(二)回忆的种类

1.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

2.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

(三)联想

1.接近联想

2.对比联想

3.类似联想

4.因果联想

第三节 记忆系统和记忆的组织

一、记忆系统

(一)感觉记忆

1.感觉记忆的概念

2.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储存

(二)短时记忆

1.短时记忆的概念

2.短时记忆的特点

3.短时记忆的编码形式

(三)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概念和特点

2.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

3.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

二、记忆的组织

(一)层次网络模型

(二)激活扩散模型

三、记忆术

(一)PQ4R法

1.预习(prepare)

2.提问(question)

3.阅读(read)

4.复述(rehearsal)

5.回忆(recall)

6.复习(review)

(二)精致性复述

1.定位记忆法

2.串联法

3.形象控制法

4.联想法

名词解释

思考题

第八章 表象和想象

第一节 表象

一、表象概述

(一)表象的含义

(二)表象的特征

1.表象的直观性

2.表象的概括性

3.表象的可操作性

二、表象的种类

(一)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二)视觉、听觉、动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表象

(三)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

(四)遗觉象

三、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

(一)基本表象理论

(二)双重编码理论

四、表象的作用

第二节 想象

一、想象的概述

(一)想象的含义

(二)想象的功能

1.预见功能

2.补充功能

3.代替功能

二、想象的种类

(一)不随意想象

(二)随意想象

三、想象的意义

1.想象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方面

2.想象和其他心理过程有着密切联系

第三节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一、再造想象

(一)再造想象的含义

(二)形成正确再造想象的条件

1.正确理解语言或词汇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2.丰富的表象储备

二、创造想象

(一)创造想象的含义

(二)发展创造想象的条件

1.创造动机

2.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

3.积极的思维活动

4.灵感和艰巨劳动

三、幻想

(一)幻想的特征

1.幻想体现了个人的愿望,是个人向往的形象

2.幻想常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

(二)幻想的形式

1.科学幻想

2.理想

3.空想

第四节 睡眠和梦

一、睡眠

二、梦

(一)梦的含义

(二)梦的理论解释

1.精神分析理论

2.生理学理论

3.认知理论

名词解释

思考题

第九章 思维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含义

二、思维的种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

(二)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聚合思维

2.发散思维

(三)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1.直觉思维

2.分析思维

(四)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常规性思维

2.创造性思维

三、思维与语言

四、思维与文化

五、思维与脑

第二节 概念及其形成

一、概念的含义

二、概念的种类

(一)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1.具体概念

2.抽象概念

(二)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1.合取概念

2.析取概念

3.关系概念

(三)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

1.前科学概念

2.科学概念

(四)单独概念、普遍概念和集合概念

1.单独概念

2.普遍概念

3.集合概念

(五)实物概念和抽象概念

1.实物概念

2.抽象概念

(六)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1.自然概念

2.人工概念

三、概念的功能

(一)减少情境的复杂性

(二)认清事物

(三)增加经验的意义

(四)增加对事物间关系的了解

(五)使知识经验系统化

四、概念的结构

五、概念的形成

(一)概念形成的过程

1.抽象化

2.类化

3.辨别

(二)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

1.学生过去的经验

2.学生的认知能力

3.有关特征与无关特征

4.变式

5.下定义

6.概念体系

第三节 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机械式问题解决

(二)理解式问题解决

(三)启发式问题解决

(四)顿悟式问题解决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问题情境

1.问题情境中物体和事件的空间排列不同,能促进或妨碍问题的解决

2.问题元素的空间集合方式不同,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

3.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物体或事实太少与太多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二)认知结构的限制

(三)定势

(四)功能固着

(五)动机和情绪状态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一)新颖性

(二)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三)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四)灵感状态

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一)准备期

(二)酝酿期

(三)豁朗期

(四)验证期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学习动机

2.兴趣

3.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运用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重新界定问题

2.质疑并分析假设

3.销售创意

4.产生想法

5.了解知识的两面性

6.认识困难并克服困难

7.合理冒险

8.容忍模糊性

9.增强自我效能感

10.发现真正的兴趣

11.延迟满足

12.示范创造性

(三)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构建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创建多元分层的小班化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名词解释

思考题

第十章 言语

第一节 言语概述

一、言语与语言

二、言语的功能及活动特点

(一)言语的功能

1.交际功能

2.思维功能

3.调节功能

4.创造功能

(二)言语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

2.开放性

3.规则性

4.离散性

5.社会性和个体性

6.流行性

三、言语的种类

(一)外部言语

1.口头言语

2.书面言语

(二)内部言语

1.隐蔽性

2.简略性

第二节 言语活动的生理机制

一、言语的发音机制

(一)呼吸器官

(二)喉头和声带

(三)口腔、鼻腔和咽腔

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一)布洛卡区

(二)威尔尼克区

(三)角回

(四)言语信息处理的神经模型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与言语活动

第三节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一、口头言语的感知

(一)言语语音的分析

1.从发音机制看语音作用

2.利用语图研究语音

3.分析语音在言语中的意义

(二)影响口头言语感知的各种因素

二、书面言语的感知

(一)单词再认

(二)阅读

三、言语的理解

第四节 动物“言语”

一、关于黑猩猩学习“言语”的研究

二、对黑猩猩学习言语的评价

第五节 儿童的言语发展

一、儿童言语的发展

二、儿童言语的发展阶段

(一)牙牙学语阶段

(二)单词句阶段

(三)双词或三词组合阶段

(四)完整句阶段

三、言语发展理论

(一)言语的模仿说

(二)先天语言生成说

名词解释

思考题

第十一章 情绪和情感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二、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

(一)愉快-不愉快

(二)紧张-轻松

(三)激动-平静

(四)强-弱

三、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一)适应功能

(二)动机功能

(三)组织功能

1.促成知觉选择

2.监视信息的移动

3.影响工作记忆

4.影响思维活动

5.影响人的行为表现

(四)信号功能

四、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一)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社会性

2.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

3.与情感相比,情绪不稳定

4.情绪表现的外显性和情感表现的内在性

(二)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2.情绪依赖于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五、情绪和情感的生理机制

(一)情绪的生理反应

1.呼吸

2.血液循环

3.皮肤电反应

4.脑电反应

5.内外分泌腺的反应

(二)情绪和情感的中枢机制

1.下丘脑

2.边缘系统

3.脑干网状结构

4.大脑皮质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及表情

一、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一)基本情绪

1.快乐

2.愤怒

3.恐惧

4.悲哀

(二)与接近事物的愿望有关的情绪和情感

1.好奇和兴趣

2.厌恶

(三)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和情感

1.害羞

2.骄傲与自责

(四)与他人有关的情感体验

1.爱

2.恨

二、表情

(一)三种主要的表情

1.面部表情

2.身段表情

3.言语表情

(二)表情的先天性和社会性

1.表情的先天性

2.表情的社会性

第三节 情绪状态

一、心境

二、激情

三、应激

第四节 情感

一、道德感

二、理智感

三、美感

第五节 情绪理论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一)詹姆斯-兰格理论

(二)坎农-巴德理论

二、情绪的动机-唤醒理论

(一)扬的理论

(二)利珀的理论

(三)汤姆金斯的理论

三、情绪的认知理论

(一)阿诺德和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1.刺激情境必须通过认知评价才能引起一定的情绪

2.大脑皮质兴奋对情绪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二)沙赫特-辛格的三因素论

(三)伊扎德的动机-分化理论

名词解释

思考题

第十二章 意志

第一节 意志概述

一、意志的含义

二、意志行动

(一)意志行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二)意志行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意志行动的前进性

(四)意志行动必须符合客观规律

三、意志与认知、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一)意志与认知的关系

1.意志是以认知过程为前提的

2.意志对认知过程产生影响

(二)意志与情绪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1.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2.意志能够调控情绪,使情绪服从理智

第二节 意志行动及其心理过程

一、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一)有目的的行动

(二)随意运动

(三)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二、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一)采纳决定的阶段

1.动机斗争

2.确定行动目的

(二)执行决定的阶段

1.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2.克服困难以实现所做出的决定

第三节 意志的品质与培养

一、意志品质的特性

(一)意志的自觉性

(二)意志的果断性

(三)意志的坚韧性

(四)意志的自制力

二、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二)组织实践活动,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三)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名词解释

思考题

第十三章 技能

第一节 技能概述

一、技能的含义

二、技能与知识

三、熟练与习惯

四、技能与中枢神经系统

(一)技能与脊髓

(二)技能与脑

第二节 动作技能

一、动作技能

二、运动、动作和活动

(一)运动

(二)动作

(三)活动

三、动作技能的种类

(一)连续性动作技能和非连续性动作技能

(二)封闭性动作技能和开放性动作技能

(三)精细的动作技能和粗大的动作技能

(四)工具性动作技能和非工具性动作技能

四、动作技能的构成成分

(一)动作

1.反射动作

2.基本动作

(二)知觉能力

1.控制的精确性

2.四肢运动协调能力

3.定向反应能力

4.反应时间

5.手臂运动速度

6.速度控制能力

7.腕手灵活性

8.手指灵活性

9.臂手稳定性

10.腕指速度

11.瞄准

(三)体能

1.力量

2.灵活性与速度

3.平衡性

4.协调性

5.耐力

五、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

(一)金泰尔的动作技能获得模式

(二)施密特的图式理论

六、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和基本特征

(一)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认知阶段

2.联系阶段

3.自动化阶段

(二)动作技能的基本特征

1.动作的速度

2.动作的准确性

3.动作的灵活性

七、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

(一)知识经验与理论

(二)讲解与示范

(三)练习

1.练习曲线

2.影响有效练习的因素

3.心理练习

第三节 认知技能

一、认知技能的含义

二、认知技能的种类

1.智慧技能

2.认知策略

三、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的关系

四、认知技能形成的阶段

(一)活动的定向阶段

(二)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三)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四)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五)内部言语阶段

五、影响认知技能形成的因素

(一)原型特点

(二)练习

(三)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名词解释

思考题

第十四章 人格和人格倾向性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含义

二、人格的基本特征

(一)人格的整体性

(二)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三)人格的独特性

(四)人格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三、人格的心理结构

(一)人格倾向性

(二)人格心理特征

第二节 需要

一、需要的含义

二、需要的作用

三、需要的分类

(一)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1.生理性需要

2.社会性需要

(二)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1.物质需要

2.精神需要

四、需要的理论

(一)勒温的需要理论

(二)默里的需要理论

(三)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四)阿尔德夫的需要理论

(五)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

(六)鲁宾斯坦和彼德罗夫斯基等人的需要理论

1.需要本身具有动力性

2.需要是活动的基本动力

第三节 动机

一、动机的含义

二、动机的功能

(一)引发功能

(二)指引功能

(三)激励功能

(四)制动功能

三、动机的分类

(一)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1.生理性动机

2.社会性动机

(二)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暂时的、具体的动机

(三)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四)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五)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

四、动机理论

(一)享乐主义理论

(二)本能理论

(三)驱力理论和诱因理论

(四)认知理论

(五)唤醒或激活理论

第四节 兴趣

一、兴趣的含义

二、兴趣的作用

三、兴趣的分类

(一)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1.物质兴趣

2.精神兴趣

(二)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1.直接兴趣

2.间接兴趣

四、兴趣的品质

(一)兴趣的倾向性

(二)兴趣的广泛性

(三)兴趣的持久性

(四)兴趣的效能

第五节 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一、理想

二、信念

三、世界观

名词解释

思考题

第十五章 气质

第一节 气质概述

一、气质的含义

二、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第二节 气质理论

一、我国古代学者的气质理论

二、气质的体液说

三、康德和冯特的气质理论

四、气质的体型说

五、气质的血型说

六、气质的激素说

(一)甲状腺型

(二)脑垂体型

(三)肾上腺型

(四)副甲状腺型

(五)胸腺型

(六)性腺型

七、托马斯和切斯的气质理论

八、气质的活动特性说

(一)活动型

(二)社交型

(三)情绪型

(四)冲动型

九、气质调节理论

十、凯根的气质理论

第三节 气质的生理机制

一、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

(一)神经过程的强度

(二)神经过程的平衡性

(三)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一)强而不平衡的类型(兴奋型)

(二)强而平衡、灵活的类型(活泼型)

(三)强而平衡、不灵活的类型(安静型)

(四)弱型(抑制型)

三、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

第四节 气质类型

一、气质类型的特征

(一)感受性

(二)耐受性

(三)反应的敏捷性

(四)可塑性

(五)情绪兴奋性

(六)向性

二、气质类型的构成

(一)胆汁质(choleric temperament)

(二)多血质(sanguine temperament)

(三)粘液质(phlegmatic temperament)

(四)抑郁质(melancholic temperament)

三、气质类型的分布

(一)张拓基和陈会昌的研究[18]

(二)刘明和王顺兴等人的研究[19]

四、气质类型发展的年龄趋势

第五节 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一、气质对智力的影响

二、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三、气质对职业选择的意义

第六节 气质的测量

一、观察法

二、问卷法

(一)瑟斯顿气质量表

(二)斯特里劳气质调查表

(三)陈会昌的气质调查表

(四)安菲莫夫检查表

(五)巴斯和普洛明的气质量表

三、实验法

名词解释

思考题

第十六章 性格

第一节 性格概述

一、性格的含义

二、性格和气质

三、性格的生理机制

第二节 性格的结构

一、性格特征的分析

(一)性格的态度特征

1.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的特征

2.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的特征

3.对自己的态度的特征

(二)性格的意志特征

1.对行为目的明确程度的特征

2.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

3.在长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特征

4.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

(三)性格的情绪特征

1.情绪强度特征

2.情绪稳定性特征

3.情绪持久性特征

4.主导心境特征

(四)性格的理智特征

1.感知方面的性格特征

2.记忆方面的性格特征

3.想象方面的性格特征

4.思维方面的性格特征

二、性格结构的动力特性

(一)各种性格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二)各种性格特征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结合模式

(三)性格的可塑性

第三节 性格的类型理论

一、我国古代学者对性格的分类

二、荣格的性格类型理论

(一)一般态度类型

(二)机能类型

1.外倾思维型(the extroverted thinking type)

2.内倾思维型(the introverted thinking type)

3.外倾情感型(the extroverted feeling type)

4.内倾情感型(the introverted feeling type)

5.外倾感觉型(the extroverted sensation type)

6.内倾感觉型(the introverted sensation type)

7.外倾直觉型(the extroverted intuitive type)

8.内倾直觉型(the introverted intuitive type)

三、弗洛姆的性格类型理论

(一)创造性的爱

(二)创造性思维

(三)幸福感

(四)道德心

四、霍兰德的性格类型理论

(一)社会型的人

(二)理智型的人

(三)现实型的人

(四)艺术型的人

(五)贸易型的人

(六)传统型的人

五、其他的性格类型理论

(一)培因-李波的性格类型理论

(二)阿德勒的性格类型理论

(三)列维托夫的性格类型理论

第四节 性格的特质理论

一、中国学者的性格特质理论

二、奥尔波特的性格特质理论

(一)特质的含义

(二)特质的特点

(三)特质的分类

(四)健康的人

1.自我广延的能力

2.人际交往能力

3.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

4.具有现实的知觉

5.专注地投入自己的工作

6.现实的自我形象

7.统一的人生观

三、卡特尔的性格特质理论

四、艾森克的性格特质理论

(一)人格维度

1.外内向(extroversion-introversin)

2.神经质(neuroticism)

3.精神质(psychoticism)

(二)个性的层次模型

1.特殊性反应水平(specific response level)

2.习惯性反应水平(habitual response level)

3.特质水平(trait level)

4.类型水平(type level)

五、吉尔福特的性格特质理论

六、大五因素模型

第五节 性格的社会认知理论

一、班图拉的性格理论

(一)观察学习

(二)三元交互理论

(三)自我效能

1.自我效能的信息来源

2.自我效能的功能

(四)目标和行动

(五)自我调节

二、米歇尔的性格结构理论

(一)编码

(二)期望和信念

(三)情感

(四)目标和价值

(五)能力和自我管理计划

第六节 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遗传和环境

一、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遗传因素

二、性格形成和发展的环境因素

(一)家庭

1.亲子关系

2.家庭气氛和父母榜样

3.家庭结构

4.出生顺序

(二)学校

1.课堂教育

2.班集体

3.教师

(三)社会风尚

(四)社会实践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五)主观因素

三、我国儿童和青少年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第七节 性格的测量

一、自然实验法

(一)哈尔霍恩(Hartshorne)和梅的品德测验

(二)阿格法诺夫的“拾柴禾”实验

(三)谢列布列亚科娃的教育实验

二、问卷法

(一)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

(二)加州心理问卷

(三)卡特尔16种人格问卷

(四)艾森克人格问卷

(五)大五因素模型测量

1.NEO人格量表修订版

2.大五量表

(六)中国人人格量表

(七)Y-G性格问卷

(八)内向-外向测验

三、投射测验

(一)罗夏墨渍测验

1.定位

2.决定

3.内容

(二)主题统觉测验

名词解释

思考题

第十七章 能力

第一节 能力概述

一、能力的含义

二、能力和知识

三、能力的分类

(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

2.特殊能力

(二)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1.认知能力

2.操作能力

3.社交能力

(三)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1.模仿能力

2.创造能力

第二节 智力和智力理论

一、智力的含义

二、智力与能力

1.能力与智力等同

2.能力包括智力

3.智力包括能力

三、智力与创造力

四、我国学者的智力理论

(一)刘劭的智力理论

(二)朱智贤的智力理论

(三)林传鼎的智力理论

(四)林崇德的智力理论

(五)我国公众的智力观

五、国外学者的智力属性和智力理论

(一)智力因素理论

1.单因素论

2.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3.桑代克的三因素论

4.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5.智力的因素分析理论

(二)智力结构理论

1.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2.阜南的智力层次结构模型

3.艾森克的智力结构模型

(三)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1.智力的三元理论、成功智力和智力投资理论

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3.智力的PASS模型

(四)卡罗尔的智力理论

(五)CHC模型

(六)国外专家和公众的智力观

(七)情绪智力

1.情绪智力的含义

2.情绪商数智力量表

3.情绪智力的功能

第三节 能力的发展

一、能力的发展趋势

(一)智力的发展趋势

1.贝利的研究

2.韦克斯勒的研究

(二)能力不同侧面的发展

1.迈尔斯的研究

2.瑟斯顿的研究

3.韦克斯勒的研究

4.吴振云等人的研究

(三)智商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四)智力发展的模型

1.智力发展的聚合模型

2.智力发展的扩散模型

3.智力发展的交叉式模型

(五)用横断法和纵向法得出的智力发展的曲线

二、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二)环境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三)实践活动和优良的人格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节 能力的个别差异

一、能力的类型差异

(一)一般能力的类型差异

(二)特殊能力的类型差异

二、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一)高智商儿童

1.什么是高智商儿童

2.关于高智商儿童的主要研究

(二)低智商儿童

1.什么是低智商儿童

2.低智商儿童的分类

3.低智商儿童的心理特点

4.低智商儿童的成因

三、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一)能力的早期表现

(二)能力的中期表现

(三)能力的晚期表现

第五节 能力的测量

一、智力测验

(一)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

1.1916年智力测验量表

2.1937年智力测验量表

3.1960年智力测验量表

4.1972年智力测验量表

5.1986年智力测验量表

6.2003年智力测验量表

(二)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1.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WPPSI)

2.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

3.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

二、特殊能力测验

(一)音乐能力测验

(二)美术能力测验

(三)数学能力测验

(四)文书能力测验

(五)机械能力测验

(六)飞行能力测验

三、创造力测验

(一)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发散性思维测验

(二)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

(三)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

(四)中学生语义创造能力测验

名词解释

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及出版:

作    者: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1-01-01

字    数:38.5万

其他打包赠送下载:
http://xz.tbookk.com/d/560517-40700892-0311b2

健康养此处内容已经被作者隐藏,请输入验证码查看内容
验证码:
请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回复“验证码”,获取验证码。在微信里搜索“健康养”或者“dbookf”或者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都可以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

本资源搜索于网络资源盘,不断更新。具体书籍下载请见文章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