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教的心理学(第六版)》吴红耘,皮连生 电子书
请通过以下商城购买正版书籍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本站电子书版权归原作者及开发商所有,仅限个人测试交流学习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若有违反您个人权益,请留言反馈删除相关信息。
内容简要:
作为国内*本以“学与教的心理学”命名的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教材,自1990年出版以来,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它完全破了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教材所沿袭的苏联普通心理学体系,建立起一个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新体系。 它虽涉及同类教材部分相同的心理学内容,如教师与学生心理、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但其核心内容与其他同类教材有很大差异:先分别阐明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学习规律,然后阐述基于这些学习规律的教学设计原理操作技术。它能告诉中小学各科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好单项知识和技能(含认知策略),以及如何在单项知识技能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形成综合能力的一般规律。这是本教材的重也是教学难。 第六版仍然由“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三部分构成,但对内容和版式都行了更新和调整,并新增了“重概念”栏目,以帮助读者增理解和学习。【推荐语】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国内一本以“学与教的心理学”命名的公共心理学教材,再版6次,受广大师生喜爱! 1.完全破了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教材所沿袭的苏联普通心理学体系,建立起一个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新体系。 2.核心内容与其他同类教材有很大差异:先分别阐明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学习规律,然后阐述基于这些学习规律的教学设计原理操作技术。 3.内容和版式都有更新和调整。新增“重概念”栏目。各章结构为:【本章目标】【练习题】【重概念】【推荐读物】。
【作者】皮连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心理学卷》主编,现任《教育大辞典(修订版)•教育心理学卷》主编。 吴红耘,苏州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学习心理学、教学设计以及学习与教学理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目录:
第六版前言
第一部分 教师与学生心理
第一章 良好教师的心理特征及其培养
第一节 良好教师的心理特征
一、教师角色——早期的问卷调查
(一)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二)从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分析教师角色
二、有效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的期望对学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四)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三、教师的教学专长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专家和新手的对比研究
(一)专家与新手的对比研究
(二)教师的教学专长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专长的特点
第二节 教师的成长及其培养
一、教师的成长过程:从新手到专家
(一)从新手到专家的成长过程
(二)新手与专家教师之间的差异
二、如何尽快缩小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间的差距
(一)教学常规和教学策略的训练
(二)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三)认知学徒制
(四)外部支持
三、教师的职业倦怠
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 学生的心理结构及其分类
一、心理学关于人的心理结构及其分类的理论
(一)从发展的观点看学生的心理结构及其分类
(二)从学习的观点看学生的心理结构及其分类
二、加涅关于学生心理构成及其分类的观点
(一)学生的先天素质
(二)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
(三)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
三、美国心理学会关于学生心理因素与学习原理的分析
四、加涅对学生素质分类研究的教育含义
(一)教学应该“避免超越人类潜能”
(二)教育应该适应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和习得素质的个体差异
(三)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习得的五类素质的教育
第二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及其教育含义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二、认知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三、认知发展的一般与特殊
四、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三节 学生的人格发展与社会化
一、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阶段
(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二、自我概念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的含义
(二)学校教育和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
三、个体社会化与人格发展
(一)个体社会化的含义
(二)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三)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因素
第三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方式与能力差异
一、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
(一)认知方式的含义和分类
(二)认知方式的类型差异
(三)认知方式对学习的影响
(四)适应认知方式差异的教学策略
二、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异
(一)什么是认知能力
(二)智力测量
(三)智力的差异
(四)智力对学习的影响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一)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三)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第二节 学生的性格差异
一、性格的概念
(一)什么是性格
(二)性格与气质
二、性格的个别差异
(一)性格的特征差异
(二)性格的类型差异
(三)性格的性别差异
(四)性格差异的鉴定
三、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第三节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一、特殊儿童的概念
(一)广义的特殊儿童
(二)狭义的特殊儿童
二、特殊儿童的类型
(一)天才儿童
(二)能力缺失儿童
三、特殊儿童的流行率
四、特殊儿童的教育
(一)基于尊重和理解的关爱
(二)特殊教育要从医学模式向社会生态学模式转变
(三)坚持因材施教,提供合适的教育
(四)坚持正常化,推行融合教育
第二部分 学习心理
第四章 学习心理概论
第一节 学习的定义与学习的研究
一、学习的定义
二、学习的哲学研究
(一)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学习论思想
(二)西方哲学中的学习论思想
三、学习的科学心理学研究
(一)最早的学习心理学研究
(二)早期学习研究的三种范型
(三)早期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条件的争论
第二节 学习的分类及其教学含义
一、奥苏伯尔的有意义与机械学习分类
(一)奥苏伯尔的两维学习分类
(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复杂层次分类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一)言语信息
(二)智慧技能
(三)认知策略
(四)动作技能
(五)态度
三、安德森的学习分类
四、学习分类研究的教学含义
第三节 学习的信息加工观
一、加涅的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模型
(一)加工系统
(二)执行控制系统
(三)预期
二、学习涉及的认知加工环节
(一)注意
(二)复述
(三)编码
(四)提取
第五章 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技能与能力学习概述
一、知识、技能与能力的概念
(一)知识概念
(二)技能概念
(三)能力概念
二、广义知识学习阶段模型
(一)广义知识学习阶段
(二)掌握知识、技能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三、知识(狭义)学习的理论
(一)知识习得的心理机制:同化理论
(二)知识学习的图式理论
第二节 几类常见知识的学习
一、符号和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一)符号学习
(二)事实性知识学习
二、有组织的整体知识的学习
三、作为技能前身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相互转化
(二)基础教育阶段的概念性知识多数要转化为技能
第六章 技能与综合能力的学习
第一节 技能学习概述
一、技能及其性质
(一)技能的定义
(二)技能的心理实质
二、技能的分类
(一)按学习的领域分类
(二)按程序性知识的不同维度分类
第二节 几种重要技能的学习
一、智慧技能的学习过程和条件
(一)辨别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二)概念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三)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二、认知策略的学习
(一)与智慧技能学习的相似性
(二)与智慧技能学习的区别
三、动作技能的学习
(一)动作技能的含义
(二)体育动作技能的学习
(三)与智育有关的动作技能的学习
第三节 综合能力的学习
一、阅读的过程和阅读理解的条件
(一)阅读过程
(二)阅读理解的条件
二、写作过程和条件
(一)写作过程
(二)有效写作的条件
三、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条件
(一)表征问题
(二)设计解题计划
(三)执行解题计划
(四)回顾与评价
第七章 态度和品德的学习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概述
一、态度的性质
(一)态度的涵义
(二)态度的构成成分
(三)态度的功能
二、品德的性质
(一)品德的涵义
(二)品德的构成成分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一、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
(一)观察学习
(二)亲历学习
二、态度与品德的改变过程
三、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心理条件
(一)认知失调
(二)认知不平衡
(三)智力和受教育水平
(四)道德认知水平
第三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一、说服
(一)提供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
(二)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
(三)逐步提高要求
二、榜样示范
三、利用群体规定
四、角色扮演
五、价值观辨析
六、道德移情训练
第三部分 教学心理
第八章 教学心理概论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论概述
一、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定义
(二)教学的目标领域与活动过程分析
二、教学论及其研究取向
(一)关于教学论的定义
(二)两种取向的教学论
第二节 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与性质
二、教学设计的过程
(一)教学设计的ADDIE模型
(二)迪克与凯里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型
(三)马杰的教学设计过程
三、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设置并陈述教学目标
(二)分析学习任务
(三)根据任务分析,选择和设计适当的教学步骤与方法
(四)对照教学目标,开发检测与评价教学结果的测验
(五)实施所设计的教学
(六)反思、评价与修改教学
四、反映目标导向教学设计的新教案规格
第九章 教学目标的设置、陈述与分析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设置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与功能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二、指导教学目标设置的理论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陈述
一、教学目标陈述中的问题
(一)以教师为主体来陈述教学目标
(二)将学习的过程陈述为教学目标
(三)陈述教学目标时用语含糊
(四)误将教育目标或课程目标作为教学目标
二、克服教学目标陈述含糊性的技术
(一)马杰的行为目标陈述技术
(二)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技术
(三)知识与认知过程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技术
(四)表现性目标陈述技术
三、良好陈述的教学目标实例
第三节 教学目标的分析
一、任务分析的含义与作用
(一)任务分析可以起沟通学习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桥梁作用
(二)应用任务分析的思想能有效概括和提升我国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
(三)有利于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
二、指导课堂教学任务分析的理论及其应用技术
(一)运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指导任务分析
(二)运用奥苏伯尔的同化论分析教学任务
三、不同领域的教学任务分析实例
(一)知识目标的任务分析
(二)技能目标的任务分析
(三)态度目标的任务分析
第十章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第一节 教学策略概述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
二、教学策略的分类
(一)课程水平的教学策略
(二)课堂水平的教学策略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一般模型
一、两种常见的教学过程模型
(一)传统课堂教学过程模型
(二)广义知识教学过程模型
二、基于广义知识教学过程划分课的类型
第三节 根据学习结果类型划分的课型的教学策略
一、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实例
(二)理论依据
二、以智慧技能为主要目标的课的教学策略
(一)发现式教学法
(二)直接教学法
(三)发现式教学与直接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三、以策略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的教学策略
四、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的课的教学策略
(一)研究性学习
(二)合作学习
(三)探究性教学
第十一章 学习结果的测量、诊断与评价
第一节 两种不同类型的测验、评价及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
一、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习成绩测验与评价
(一)常模参照测验与评价
(二)目标参照测验与评价
二、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
(一)效度
(二)信度
(三)难度和区分度
第二节 目标导向教学设计中的学习结果测量理论与技术
一、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与掌握的标准
(一)掌握学习理论
(二)掌握的标准
二、指导认知领域学习结果测验题编写的两种理论与技术
(一)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理论与测验题编写技术
(二)修订的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理论与测验题编写技术
(三)加涅认知领域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与测验题编写技术
三、其他领域的目标测验
(一)动作技能
(二)态度
第三节 测量结果分析、诊断与补救教学
一、问题与原因
(一)找出存在的问题
(二)分析成绩不良的原因
二、补救教学的指导原则与实例
(一)补救教学的指导原则
(二)补救教学实例研究:互惠式教学
第十二章 学习动机的激发
第一节 学习动机的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性质
(一)动机与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分类
二、学习动机的构成成分
(一)期待理论
(二)成就动机理论
三、学习动机的作用
四、学习动机的教学设计
(一)注意
(二)适切性
(三)信心
(四)满意
第二节 学习动机激发的内部条件
一、学习需要
二、焦虑水平
三、学习期待
四、归因
第三节 学习动机激发的外部条件
一、学习任务的性质
(一)学习任务的价值
(二)学习任务的特征
(三)学习任务的难度
(四)学习任务的维度
二、学习结果的反馈
三、学习结果的评价
四、奖励与惩罚
(一)奖励
(二)惩罚
(三)奖励与惩罚的动机激励作用
五、课堂目标结构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一、课堂与课堂管理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
(一)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
(二)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
三、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一)对教师的定型期望
(二)教师的学生观
(三)教师的人格结构
(四)教师的影响力
第二节 课堂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
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二、课堂凝聚力的加强
三、课堂气氛的改善
(一)课堂气氛和类型
(二)课堂气氛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影响
(三)教师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四、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吸引与排斥
(二)合作与竞争
(三)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
第三节 课堂活动程序与规则的创设
一、课堂活动程序的创设
(一)群体压力与从众
(二)建立课堂活动程序的策略
二、课堂规则的制定
(一)课堂规则与课堂纪律
(二)课堂纪律的类型
(三)课堂纪律的维护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与矫正
(一)课堂问题行为和类型
(二)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
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作者及出版:
作 者:吴红耘,皮连生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0-06-01
字 数:29.9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