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论(全五册)(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尤学工,翟士航,王澎译注 电子书
请通过以下商城购买正版书籍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本站电子书版权归原作者及开发商所有,仅限个人测试交流学习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若有违反您个人权益,请留言反馈删除相关信息。
下载地址:
http://xz.tbookk.com/d/560517-40700892-0311b2
内容简要:
《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王夫之的一部史论名著,以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为据,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衰得失,臧否人物,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化规律。全书议论纵横,新见迭出,堪称传统史论中*系统*精彩的杰作,同时全面反映了王夫之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倾向。【推荐语】《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王夫之阅读《资治通鉴》感想和评论的笔记。全书议论纵横,分析历代成败得失,臧否人物,借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规律,是我国历*有影响、*精彩的史论专著。作者新见迭出,见解深刻,如他对刘备的评价:“以先主绍汉而系之正统者,为汉惜也;存高帝诛暴秦、光武讨逆莽之功德,君临已久,而不忍其亡也。若先主,则恶足以当此哉?”(认为刘备延续了汉朝而将他当做正统来看待的人,实际上是为汉朝感到惋惜;人们心中保存着汉高祖消灭暴秦、光武帝讨伐篡逆的王莽的功德,认为汉朝统治天下已经很久了,而不忍心让汉朝灭亡。至于刘备,他又哪里足以当得起承继正统的重任呢?)对“李广难封”的评价:“东出而迷道,广之为将,概可知矣。广死之日,宁使天下为广流涕,而弗使天下为汉之社稷、百万之生灵痛哭焉,不已愈乎!广之为将,弟子壮往之气也。‘舆尸’之凶,武帝戒之久矣。”(李广在率军走东路出匈奴的过程中迷失道路,他统兵作战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李广自刎而死的那天,宁可使天下人为李广痛哭,而不可以使天下人为汉朝的江山社稷和数百万生灵而痛苦,不也更好吗?李广做将领,凭借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战败后以车载运尸体而还”的后果,汉武帝已戒备很久了。)曾国藩评价:“先生皆已发之于前,与后贤若合符契。”对于丰富后人的历史知识、提高历史认识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原著者: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又号夕堂,湖广衡阳(今湖南衡阳)人。世称船山先生。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称:“西方有个黑格尔,东方有个王船山。”著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庄子正蒙注》、《黄书》、《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 注译者:尤学工、翟士航、王澎,工作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尤学工,男,汉族。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史学理论和史学史。曾先后在《史学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和省部级科研课题。 翟士航(1992—),男,汉族。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学史以及军事史。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化元典关键词研究”(批准号:12ZD153)、“清人文集‘经义’整理与研究”(17ZDA259),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明代武经学研究”(2018CXZZ064)、“武学经传:宋元明清‘武经’与‘将传’类文献”研究(2019YBZZ052)。先后在《人文杂志》、《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军事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王澎(1994—),男,汉族。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学史。
目录:
读通鉴论 一
前言
卷一
秦始皇
一 变封建为郡县
二 孔鲋以无用储天下之用
三 胡亥杀兄而亡
二世
一 周巿辞不王魏
二 李斯言古今人所不忍言
三 李斯以督责之术导谀劝淫
四 范增立楚王说无与于兴亡
五 赵高约楚灭秦宗室
六 法密不能胜天下
卷二
汉高帝
一 沛公欲留居咸阳
二 项羽重爵赏非失
三 为义帝发丧无关大计
四 韩信贪功击齐
五 汉王能收韩信军
六 汉王速夺韩信军
七 汉王首封破秦之吴芮无诸
八 兵出于农易罢
九 斩丁公忘恩非义
一〇 留侯从赤松子游非为保身
一一 中国有北胡之祸始韩王信之叛降
一二 鲁两生惑于管子衣食足而后礼义兴之邪说
一三 萧何以壮丽示威
一四 高帝重挫贾人为知政本
一五 娄敬祸天下
一六 常山郡守尉失城不诛
一七 面谀之叔孙通谏易太子
惠帝
一 惠帝时曹参不得不因
二 汉不当聚劲兵于南北军
文帝
一 袁盎谏帝待周勃谦让
二 文帝伪谦不终
三 贾谊欲兴礼乐宜先劝文帝以学
四 文帝罢卫将军军及太尉官合将与相为一
五 审食其死汉大臣无敢请治淮南
六 文帝以誉毁召遣季布未足为病
七 贾谊之学不纯与陆贽互有低昂
八 文帝使民得自铸钱不知利权宜制之自上
九 制钱宜重以精
一〇 淮南王长死袁盎请斩丞相御史
一一 贾生不当贬道以诱君
一二 贾生论教太子尚未得立教之本
一三 后世戮辱大臣
一四 辱大臣为辱国
一五 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为阳予阴夺之术
一六 贾谊议益梁淮阳二国之封其言自相背盭
一七 徙民实边之策非不可行
一八 入粟拜爵免罪计亦未失
一九 肉刑不可复
二〇 杀人自告得减免
二一 后世可轻于什一
二二 文帝短丧犹有古遗意
二三 文帝之筹七国非贾谊晁错所能测
卷三
景帝
一 吴王濞以反为名太子谓其兵难以借人
二 文帝任亚夫制吴
三 亚夫请以梁委吴获景帝惎梁之心
四 韩安国田叔守贞以全仁孝
五 法宽而任鸷击之吏何如法严而任宽仁之吏
六 富人子得为官
七 汉初富庶自困辱商贾始
武帝
一 封建贡士之法不可行于郡县之世
二 董仲舒专以六艺之科孔子之术取士
三 淮南王安谏伐南越书挟私以讦武帝
四 汲黯不知救多欲之失在行仁义
五 李广程不识各得将兵之一长
六 王恢不知汉之所以困于匈奴
七 主父偃徐乐严安初上书徼主言皆不悖于道
八 徐乐瓦解土崩之说非古今成败通轨
九 主父偃既被亲幸论事与初上书自相攻背
一〇 贾谊之策行于主父偃之时
一一 荀悦三游之说等学问志节之士于仪秦剧郭之流
一二 公孙弘之诈不在布被
一三 淮南王安学老氏以自杀
一四 张汤诛伍被非酷
一五 武帝开辟遐荒为天所牖
一六 武帝深知日
一七 武帝徙荒民于朔方新秦边因以实
一八 李广名誉动人不足任将帅
一九 汲黯出守外郡属李息攻排张汤
二〇 张汤用诈而死于诈
二一 武帝诛荐栾大之丁义
二二 兒宽以儒术赞封禅
二三 瓠子宣防治河不如无治
二四 杜周留狱连逮之害
二五 汉武捕盗过急
二六 史氏阴德之说坏人心风俗
二七 汉谪七科犹有重农正俗之意
二八 武帝任才而诎于道
二九 刘屈氂攻戾太子为昌邑王地
三〇 迁史为李陵文过
三一 武帝惑于上官桀之佞而托以孤
卷四
昭帝
一 金日不受封
二 匈奴击乌桓非便
三 傅介子诈诱楼兰
四 严延年劾奏霍光非能守正
宣帝
一 霍光立宣帝受封
二 夏侯胜数武帝之恶为无礼
三 魏相劾霍光于死后
四 缓刑不如定律
五 霍光祸萌骖乘
六 赵广汉以刻核得民誉
七 萧望之不肯出为左冯翊
八 张敞释宣帝之忌昌邑
九 厚恤尹翁归朱邑之死
一〇 韦玄成避嗣父爵
一一 元康之世谷石五钱盖史氏溢辞
一二 赵充国以持重制夷初起
一三 充国欲以数岁胜敌
一四 汉循吏多求名伪饰
一五 春秋大不伐丧非以待夷狄
一六 黄霸以赏诱吏为治道之蠹
一七 常平流为青苗
一八 萧望之不可大受
元帝
一 萧周张刘借援躁进喜事之人
二 四科销天下之气节
三 冯奉世讨羌功及后世①
四 贡禹匡衡以学事主
五 焦延寿京房说《易》妖妄①
六 京房考课之法不可行
七 元帝伏王氏篡弑之祸
卷五
成帝
一 王氏之篡非始于杜钦党奸
二 元后以柔道亡汉
三 贡禹匡衡议毁郊庙
四 刘向忧王氏势盛言宜援近宗室
五 谷永能言处置诸王之道
六 张禹为子孙党王氏
七 谷永王氏私人而言不可废
八 何武请分置三公
九 成哀之世惟王嘉为大臣
哀帝
一 孔光以无耻亡汉
二 限田之法扰民
三 廷臣倚王傅二氏
四 李寻昌言母后不宜与政
五 贾让平当言治河
六 耿育请掩赵昭仪之恶
七 鲍宣陈七亡七死并胪举可任之贤
八 元后一旦举天下授之王氏
九 何武举公孙禄
一〇 彭宣与董贤孔光并居台辅
平帝
一 王莽速移汉祚由儒术之伪
二 王莽窃君子之道以亡
三 严诩诚于伪
四 翟义以讨贼莽号召天下
王莽
一 刘歆附王莽被祸
二 严尤谏伐匈奴非定论
三 陈咸孙辞谢王莽存汉典章
四 郅恽引天文历数令莽就臣位复汉室
卷六
后汉更始
一 更始受新市平林推戴
二 伯升不欲立更始
三 更始受赤眉之降而亡
四 光武拒更始
五 更始舍雒阳而都长安
六 更始挑祸匈奴
光武
一 光武不逞气矜
二 光武徇河北
三 光武待王郎盆子不用权术
四 杀李轶封朱鲔
五 卓茂敦实行远虚名
六 冯衍移怨恨于妻子
七 光武激彭宠使速反
八 光武取天下以柔道
九 光武邓禹持重同而胜败异
一〇 奖重厚之吏以抚难驭之众
一一 光武失御隗嚣之道
一二 汉郡吏于守义犹君臣
一三 光武信符命
一四 光武赐书窦融
一五 光武在战争不忘经术
一六 隗嚣据隘以待变
一七 严光不仕非蛊之上九
一八 来歙游说无溢词
一九 减省吏职非不易之法
二〇 窦融责隗嚣以仁人之言
二一 光武不听江冯请督察三公
二二 隗嚣毒未及天下
二三 不任将帅以宰辅
二四 郭伋敢昌言不宜专用南阳故旧
二五 吴汉逼成都以取败
二六 公孙述时蜀人士多吊诡
二七 忠臣不和非定论
二八 公孙述修礼乐器
二九 梁统议杀人不宜减死
三〇 光武治盗以缓
三一 南顿以上四世之庙不可除
三二 使阴兴受顾命
三三 光武知西域不足为有无
三四 马援贪功取厌
三五 宗均折简收群蛮
三六 内徙南单于非计
三七 张佚桓荣不足称师儒之选
三八 退吕进薄乱之乱
读通鉴论 二
卷七
明帝
一 明帝墓祭为至孝恻隐
二 明帝于光武崩未期年即修礼乐毋乃过急过泰
三 郡守入为三公非择相法
四 文法廉吏不足以止奸
五 事浮屠召祸
六 丁鸿逃爵非义
七 粟斛三十钱
八 明帝疑忌兄弟
九 班超之定西域不足为智勇
章帝
一 第五伦议弃耿恭
二 章帝即位听鲍昱陈宠亟矫明帝之明察
三 东京外戚之害始于明德马后
四 第五伦言刘豫驷协务为严苦
五 直言极谏补外吏
六 废太子庆立肇
七 张纡释获杀降
八 章帝柔处外戚
九 巡幸病天下
和帝
一 邓训保护诸胡得专力以攻迷唐
二 袁安任隗奏令南单于反北庭为万世长策
三 宦寺亡汉之祸开于光武之不亲大臣
四 党祸始于尽诛窦宪之宗族宾客
五 张酺以专家之学奏曹褒擅制汉礼
六 东汉不任三公之失
七 边屯宜荡佚简易
八 汉儒专家相竞以意说为异端
九 有司因日食奏遣诸王就国
安帝殇帝附
一 清河王庆有泰伯之贤
二 纠多张垦田竞增户口之罪
三 邓后以贤后听政十年天下大困
四 降羌布在郡县因征发而结聚入寇
五 鲁恭之言刑有得有失
六 任尚为后世债帅
七 王莽听民告讦守令启盗贼窥天之径
八 吏民入钱谷得为关内侯虎贲羽林郎五官大夫官府吏缇骑营士各有差
九 庞参说邓骘徙边郡入居三辅
一〇 邓后为邓氏近亲开邸第教学致外戚强盛
一一 西域已开不可弃
一二 杜根逃死不投知故
一三 薛包度己量时辞侍中之征
一四 安帝假权宦寺由邓后之反激
一五 禁锢赃吏子孙为乱国重典
一六 丞相三公之分合无关得失
一七 杨震崔瑗受邓骘阎显辟召
一八 耿宝附王圣江京樊丰死于阎显
卷八
顺帝
一 顺帝朝有君无臣
二 左雄四十举孝廉非隘
三 马融言嫁娶丧葬宜俭似是实非
四 李固遣祝良张乔抚循九真交阯岭外复平
五 梁商策中国夷狄之短长
六 张纲谕降贼张婴未能弭盗
桓帝
一 李固两欲立清河王蒜卒与俱毙
二 崔寔譬德教除残为粱肉治疾
三 张奂却羌豪金马
四 崔琦上梁冀外戚策
五 桓帝倚单超等诛梁冀
六 桓帝用陈蕃荐征五处士又征安阳魏桓并不出
七 卖官未有不亡
八 中人监军自冯绲之请始
九 汉末兵强
一〇 仇香知不孝之陈元可化
一一 桓帝诛中常侍侯览等宦官益张
一二 荀爽策出后宫采女为探本之论
一三 党锢诸贤诛奸邪舍本攻末
灵帝
一 窦武策立灵帝
二 卢植说窦武辞侯封
三 陈蕃不知窦武不可托
四 三互之禁为稗政
五 灵帝重文赋蔡邕比之博奕
六 赵苞之失在迎母到官
七 蔡邕意气之士
八 桥玄弃子攻贼无人心
九 盗贼托黄老之道以蛊天下
一〇 皇甫嵩乞赦党人之言于士为大辱
一一 汉不亡于黄巾由朱儁之不纳降
一二 孙坚劝张温诛董卓
一三 傅燮拒赵忠可为社稷之臣
一四 王芬谋诛诸常侍废帝立合肥
一五 袁隗不能止何进召董卓又依卓议废弘农
一六 何进谋诛宦官有七败
一七 蔡邕积怨宦官而就董卓
一八 申屠蟠非仅知几之士
卷九
献帝
一 曹操孙坚讨董卓时无窥窃之心
二 蔡邕夺四帝庙号
三 韩馥袁绍上大司马刘虞尊号
四 袁绍不恤名义罪烈于曹操
五 孙坚因袁术不足为病
六 管宁习诗书俎豆以存道
七 王允不能用曹操孙策以备李郭
八 马日赵岐为傕汜和解关东
九 陶谦受贼臣傕汜州郡之命
一〇 汉亡于王允马日赵岐
一一 袁绍不能听沮授迎天子以立名
一二 先主受陶谦之命其始不正
一三 臧洪食人之罪不可逭
一四 董承潜召曹操入朝
一五 曹操不杀刘备为有识
一六 勤王问罪非可以责刘表
一七 昭烈劝曹操速杀吕布
一八 卫觊请置盐官卖盐
一九 韩嵩诣许非奉戴汉室
二〇 先主与袁绍连兵非倚绍攻操戴汉
二一 袁绍恐先主诛操入许不纳田丰之说
二二 张鲁免于死亡
二三 袁绍恃所据之险而亡
二四 荀悦仲长统立言得失
二五 诸葛宛雒秦川两策不可恃
二六 孔明子敬合孙刘之好
二七 孔明子敬之信近于义
二八 曹操赤壁之兵有数败
二九 劝刘璋拒先主入蜀者非忠非智
三〇 张纮遗笺抉治道得失之源
三一 荀彧拒加操九锡非忠孝诡
三二 刘璋降先主
三三 关羽不终吴好
三四 金祎等谋诛曹操
三五 先主留羽守荆州致失吴好
卷十
三国
一 魏惩汉宦官外戚国亡而害及士民者浅
二 魏九品中正亦足以收人才
三 先主不足当正统
四 诸葛之志不尽行于先主
五 诸葛不能从杨颙为治有体之谏
六 汉魏吴以无乐杀之心得保其祚
七 顾雍为天子之大臣
八 曹丕延司马懿以夺魏
九 孙资谏曹叡应彭绮
一〇 武侯早见后主之亲小人
一一 诸葛北伐孙资主曹叡攻南郑
一二 祁山之师非孔明初意
一三 武侯任马谡李严之失
一四 诸葛恃吴败曹休出师陈仓
一五 魏制诸侯入继大统不得复顾私亲
一六 魏矫汉末标榜而流为玄虚奔竞
一七 魏蜀讨辽东南中皆以习士于战
一八 诸葛亮遗令魏延断后
一九 诸葛表主以自明
二〇 魏将移于司马高堂隆陈矫言之不力
二一 陈群削谏草非忠
二二 曹叡妄自祖虞复禘礼
二三 魏刘邵作考课法
二四 魏主叡托司马懿辅政而兆篡
二五 何晏依曹爽用事
二六 蒋琬欲乘汉沔东下袭魏兴上庸
二七 魏晋以屯田平天下亦因其时因其他
二八 管宁能因事导人于善
二九 晏幽飏躁由于师老庄之骄
三〇 王淩非魏之忠臣
三一 司马懿解魏法网无尺寸功而肇一统
三二 蜀汉君臣疏于长养人才
三三 史文致何晏夏侯玄李丰之罪
三四 诸葛诞称臣于吴以讨昭
三五 谯周作《仇国论》解散人心以媚魏
三六 以赏劝言其祸烈于拒谏
三七 后主亡蜀非由失阴平之险
三八 冯道承王祥衣钵
卷十一
晋武帝泰始元年起
一 晋封同姓害愈于魏削宗室
二 专设谏官与分谏职之得失
三 王肃学胜郑氏
四 羊祜务德信祖逖宗泽所不逮
五 佞人祸甚于苛政
六 杜预议心丧终制
七 嵇绍不可仕晋
八 范粲较管宁陶潜尤烈
九 晋授兵宗室卒以马祸
一〇 李熹欲假刘渊将军号征树机能
一一 荀勖议省官长于傅咸
一二 贾充蓄奸以力阻伐吴
一三 罢州郡兵而大乱
一四 郭钦徙戎论为教猱升木
一五 留齐王攸不如揭荀勖冯之奸
卷十二
惠帝
一 惠帝朝无可托天下之人
二 拓拔猗西略诸夷三十余国
三 可郡可县之地宜经画
四 张华智有余而义不足
五 陆机词翰自累
六 惠帝非可仕之时
七 江南之能早定由孙吴时未尝以名法为治
八 司马颖启刘渊之乱由王浚之结鲜卑
九 嵇绍死不得其所
一〇 琅邪王睿王导用老庄之术
一一 刘弘保晋
一二 司马越鸩惠立怀无篡心
一三 刘弘王导倚江东世族以定基
怀帝
一 借夷狄以为竞而晋亡
二 石勒寇襄阳司马越失在不奉怀帝亲将
三 荀眺欲尽诛流民杜弢挟以作乱
四 刘聪困帝雒阳公卿止寿春仓垣之幸
五 刘琨送石勒母非愚
六 王导不听陈改西晋旧制
七 刘曜石勒不据雒阳寿春
八 刘殷事君几谏为谄佞口实
愍帝
一 愍帝西入长安处必亡之地
二 陈正纲纪之说当自天子大臣先自俭让始
三 琅邪不奉愍帝造雒阳之诏
四 王浚信石勒之奉表而死于勒
五 元帝不任陶侃使王敦都督江湘
六 损聪明以延访嘉言自至
读通鉴论 三
卷十三
东晋元帝
一 元帝不急于践阼改元
二 宠任刁协刘隗王氏之党益坚
三 刘琨托于段匹为所夷灭
四 祖逖厚遇陈川将李头川杀头以降石勒
五 高瞻知慕容廆不终戴晋不为所用
六 祖逖听石勒互市
七 王导私庇宗族
明帝
一 明帝手诏征王敦可谓神武
二 王导议赠周札以文己过
成帝
一 庾亮引西阳王羕王导卞壸温峤郗鉴并受明帝遗诏辅政
二 石勒与刘曜相攻不暇应祖约于寿春
三 卞壸可维名教未可安社稷
四 刘曜撤金墉之围
五 建业残敝王导独不听廷议迁都
六 温公论庾亮首发祸机
七 石勒起明堂辟雍灵台
八 慕容翰止段兰追慕容皝
九 帝幸王导府拜导及其妻曹氏
一〇 张骏疏清北伐
一一 龚壮宛曲明心其志即父叔之志
一二 颜含辞筮
一三 什翼犍即位繁峙北有众数十万人
一四 蔡谟议驳止庾亮经略中原当受名教之诛
一五 诸葛恢抗疏拒慕容皝求封燕王
一六 刘翔说晋图巴蜀
康帝
一 殷浩风流不得与谢安并论
二 燕慕容翰见杀于皝
穆帝
一 何充疑庾氏而任桓温
二 刘惔恐桓温克蜀之后专制朝廷以为忧
三 胡睦为晋遗民而阻冉闵之戴晋
四 辛谧劝冉闵归身晋朝
五 王羲之谓区区江左天下寒心已久
六 殷浩袭击姚襄谋未为失
七 殷浩不能用桓温
八 桓温入关复雒以孤军无继亟还
九 慕容恪缓攻广固
卷十四
哀帝
一 桓温非真欲迁都雒阳
二 哀帝欲为所生服期
三 苻坚禁富商
帝奕
一 慕容罢荫户
二 孙盛书桓温枋头之败
三 王猛非豪杰
简文帝
一 简文听桓温拥立
孝武帝
一 王坦之封还居摄诏
二 王敦桓温垂死谋篡
三 谢安反经合道
四 除度田收租制
五 晋设北府兵
六 苻坚作教武堂教阴阳兵法
七 桓玄之祸始于谢安分荆豫江三州以授诸桓
八 徐邈责范宁采求风政
九 谢安不能树人以贻后
一〇 慕容宝以夷狄窃先王之法而亡
一一 薛彊降姚兴斩其先泽
安帝
一 安帝之亡国同于惠帝
二 举朝不斥道子王国宝之奸王殷因而构难
三 魏王珪割地封尔朱氏
四 王凝之鬼兵御贼
五 刘牢之一人三反
六 刘裕未篡之先有大功
七 刘裕能料桓玄刘牢之
八 桓玄遏籴馁三吴以弱朝廷
九 司马休之刘敬宣高雅之为弃人由自取
一〇 王谧以晋公辅为桓玄佐命
一一 李暠从政之训能自求以求福
一二 史氏以刘裕诛仲文为憾
一三 慕容超献乐伎于秦以求母
一四 刘裕抗表伐南燕不当与桓温专擅并论
一五 司马国璠兄弟奔秦
一六 刘穆之胡藩导刘裕以逆
一七 刘裕表请省流寓郡县申土断
一八 崔浩小慧非智
一九 刘裕料拓拔不救姚泓
二〇 刘裕当孝武末年乘间以收人望
二一 刘裕始欲留长安而卒东归
恭帝
一 隐士韦祖思以恭惧过甚见杀
二 徐广为晋室流涕谢晦谓其小过
卷十五
宋武帝
一 论正统者不宜升晋黜宋
二 刘裕篡继以弑
三 宋武与谢晦密谋大计
营阳王
一 谢晦以顾命大臣蔑视庐陵弑营阳
二 宋武知王华王昙首而任晦亮羡之
文帝
一 酋长杨盛不改晋义熙年号
二 文帝诛羡之亮晦
三 亲临延贤堂听讼
四 宋不能乘时攻魏
五 拓拔焘得用财之道
六 陶靖节托辞去官
七 崔浩折群议之倏然倏不然
八 元嘉北伐无可用之将才
九 崔浩策宋兵形分势弱
一〇 拓拔败宋求和
一一 魏举逸民所征皆世胄
一二 吏民得告守令之制乱纲纪坏人心
一三 阚驷刘昞诸人存儒者之统于北方
一四 废罪彭城王义康
一五 范晔儒素子谋取大位
一六 高允以亢龙有悔戒拓拔丕
一七 何承天历法得天
一八 观王玄谟言兵知其必败
一九 崔浩国书存直笔
二〇 袁淑死难惜去官不早
二一 斩斌枭濬存父子之伦
孝武帝
一 江夏王义恭导孝武以残忍
二 魏先杀太子之母
三 减死罪者充卒戍边
四 孝武宠近臣以间大臣
五 孝武削制诸王
六 张岱一心可事百君之说惑人心坏风俗
七 郡县无擅兴专杀
前废帝
一 沈庆之不从废立之谋杜门待死
明帝
一 明帝杀孝武二十八子因以失淮汝州郡
二 夏侯详说止殷琰降夷狄
三 宋以金赎义阳王昶于魏
四 魏置僧祇佛图户
五 萧道成虚张魏寇以自重
六 魏显祖授位于子自称太上皇
七 魏诏守令劝课农事
后废帝
一 刘休范以独夫求干天位
二 魏覆鞫罪人囚系积年
顺帝
一 袁粲刘秉素无刚决深谋
卷十六
齐高帝
一 竟陵王子良表停台使
二 宋刘昶求雪大雠义不足以服人
三 褚渊忌袁粲终丧党逆陷粲
武帝
一 范缜辟浮屠立论未审
二 魏法义赃一匹坐死
三 魏焚图谶禁巫觋
四 魏立党里邻三长
五 齐行籴买亦权宜之法
六 李彪封事言父兄子弟系狱被刑
七 魏群臣议五德之次
八 竟陵推西昌侯鸾辅政
郁林王
一 史文致郁林王之恶
二 郁林诸臣至不仁
明帝
一 董僧慧陆超之出自寒门武吏
二 史备纪拓拔宏之伪政
三 谢朓非陷人以自陷
东昏侯
一 何胤何点见免于王敬则东昏侯
二 萧懿尽忠东昏
三 萧衍于诸篡主差近正
卷十七
梁武帝
一 齐亡有志节之士
二 谢朏迫于子弟不终其节
三 梁武抑沈约废王亮
四 后世不敢效缇萦吉翂代父
五 甄琛王显谄事赵脩后附高肇杀之
六 梁武选学士就何胤学业
七 魏弛盐禁
八 敕曹景宗敬韦叡
九 令史皆用士流不如法简之可久
一〇 梁修五礼贤于汉
一一 梁武恶助逆之沈约张稷
一二 壅水以灌寿阳梁人十余万漂入海
一三 魏袁翻李崇请重镇将守令之选
一四 梁武自知不容于圣教而就浮屠
一五 魏吏部“停年格”未为大失
一六 魏莫折念生反李苗请勒大将坚壁勿战
一七 尔朱荣奉子攸入雒山伟拜赦
一八 高欢劝尔朱荣称帝贺拔岳请杀欢
一九 梁有可攻魏之时势而委雒阳于元颢
二〇 元颢为天子于雒阳两月而死
二一 元脩畏高欢就宇文泰
二二 元脩元善见两俱为贼
二三 梁授何敬容朱异以国政
二四 梁分诸州为五品
二五 陶弘景何敬容舍浮屠而恶玄谈
二六 苏绰六条诏书首以清心次以敷化
二七 贺琛论听百司莫不奏事之患
二八 梁武耄荒纳侯景
二九 梁武惑于浮屠致子孙无父子兄弟之恩
简文帝
一 齐命守宰设棓捶杀属请之使
二 宇文泰府兵非善制
三 大器张嵊死侯景之难
元帝
一 江陵失襄阳成都
二 梁元帝读书万卷犹有今日
敬帝
一 王僧辩屈节萧渊明
二 宇文泰依周礼更定六官
三 临川民周迪起兵据上塘
卷十八
陈高祖
一 陈氏篡梁功劣曹刘罪亦较轻
二 王琳虚拥讨贼之名
三 韦敻十征不出与种放相肖
文帝
一 文帝既立宇文氏遣高祖之子昌归陈
二 孙玚始入援江陵后坚拒宇文降陈
三 王晞不贪翼戴之赏仍行弑逆
四 虞寄居东山寺不屈陈宝应
五 于谨助宇文护弑君而为其三老
临海王
一 殷不佞矫敕出安成王顼
宣帝
一 周齐争宜阳韦孝宽请防汾晋
二 韦孝宽谣言间斛律光
三 宇文岁给突厥缯絮锦彩十万毒延后世
四 陈助周灭齐适以自灭
五 宇文邕行三年丧仍自听军国重务
六 宇文破齐邺城熊安生扫门待幸
七 陈遣吴明彻伐周彭城自取覆亡
八 郑译导宇文赟杀其天性之亲
九 宇文邕没甫二年其大臣李德林等遽奉杨氏
一〇 尉迟迥奉赵王招之少子非宇文氏忠臣
一一 高颎南侵陈愚而请和隋智而班师
后主
一 傅章华小臣危言见杀以速陈亡
二 袁宪许善心诸子以名教自尽
读通鉴论 四
卷十九
隋文帝
一 苏威读《孝经》成乎乡原
二 定黄为上服之尊迄今不易
三 裴政定律
四 制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
五 沿河置仓递远胜于漕挽
六 义仓名美非善政
七 隋文拒叛臣逆子以忠孝立教身死枭獍
八 苏威仿周官置乡正里长徒以殃民
九 万宝常斥何妥亡国之音
一○ 辛公义刘旷诡激饰诈
一一 隋均田为虐民之政
一二 职田之法不可行
一三 杨素杀人为事与文帝之惨毒合
一四 文帝废勇立广
一五 以仁寿宫成赏德彝敕盗边粮一升以上皆斩
一六 王伽纵囚擢雍令
炀帝
一 刘炫论《周礼》士多府史少而事治
二 高颎贺若弼之诛
三 高丽知惧隋文攻之不克
四 王薄等聚众攻剽
五 大业之乱
六 李渊以纵酒纳贿自晦
七 广聚谷黎阳雒口诸仓
八 唐高可行吊伐而伪托禅让
九 刘文静劝用突厥
一○ 温大雅复李密殪商辛执子婴书①
一一 徐洪客劝李密向江都取独夫
一二 炀帝不道见弑有死贼之人
卷二十
唐高祖
一 高祖不遽取天下
二 李密斥隋为商辛子婴后复降隋
三 李密降唐高祖授以光禄卿
四 徐世不献黎阳为盗贼之信义
五 苏威必不可容
六 徙王世充于蜀
七 封德彝策突厥
八 唐初官制
九 初定均田租庸调法
一○ 张镇周都督本州
一一 建成世民之废立
一二 魏徵王珪不能早辞宫僚
太宗
一 魏徵谓隋炀自恃隽才
二 太宗从封德彝言不劳百姓以养宗族
三 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非永制
四 旱蝗赦非仁
五 驳正当设于杂判既陈宰相方审敕旨未下之际
六 太宗善于论治而斁伦亏德
七 突厥既亡太宗命安抚西突厥种落
八 魏徵淳浇之论
九 能受谏乃能谏人
一○ 魏徵马周非能格君之大人
一一 太宗用权术纵囚
一二 罪上封事者讦人细事
一三 斥权万纪请采银
一四 太宗以府兵弱天下
一五 无忌等以免受茅土为幸
一六 制嫂叔之服
一七 岑文本引黄石公使贪说
一八 诏诸州有犯十恶者勿劾刺史
一九 命吕才刊定阴阳杂书适以长乱
二○ 知高宗不能克家而拘于嫡长
二一 无忌言太子仁恕
二二 太宗命直书六月四日事
二三 太宗以亲征高丽困于安市
二四 刘洎见杀非淫刑
二五 太宗信《秘记》成武氏之篡夺
二六 敕高宗亲任世
卷二十一
高宗
一 太宗与高宗舅无忌谋立吴王恪致恪罹祸
二 无忌疾李义府之奸不密不决致祸
三 高宗偶怒武氏上官仪不能持重渐导
四 高宗见胁悍妇内不能忍
五 五品上以同御史往边州注拟
六 遣使赈饥宜亟察有司之廉能
七 李世为姊一念之仁
八 魏玄同改铨选为辟召实不可行
中宗伪周武氏附于内
一 武氏能亟废中宗由高宗无可托之大臣
二 李敬业非讨武氏之人
三 裴炎请武后归政被杀
四 府兵不置监军
五 狄梁公仕武氏以正自处
六 陈子昂谏开道雅州击蕃
七 陈子昂非但文士之选
八 武氏廷试贡士市私恩
九 上表请改唐为周者六万人
一○ 武攸绪非隐逸不可曲贷
一一 狄梁公荐张柬之敬晖
一二 崔神庆请召太子用手敕玉契
一三 中宗君臣不得加刃于武氏
一四 武氏迁居上阳姚元之流涕呜咽
一五 张柬之不诛诸武
一六 李日知魏元忠诸人隳节韦氏
一七 武韦之世无党祸
一八 临淄王诛韦氏不启相王
卷二十二
睿宗
一 韦凑请夺太子重俊谥
二 苏颋终制
三 姚宋不早诛窦怀贞徒请安置公主
四 李景伯卢俌言既遣御史按察十道可罢置都督
玄宗
一 杨相如疏言法贵简而能禁
二 张九龄言浅中弱植之徒有才无耻
三 宋璟卢怀慎张九龄清而不激
四 崔日知因李杰之纠反构杰罪
五 敕郑铣郭仙舟为道士
六 放姜皎归田
七 发粜太府及府县粟敛民间恶钱销毁
八 制五服并依丧服传文
九 流裴虚己于新州而贷岐王
一○ 京外官各举县令未可据以为法
一一 张说平麟州奏罢边兵二十万人
一二 张说议大臣不可笞辱而曰行及我辈
一三 敕州县安集逃人
一四 裴耀卿漕运可法万世
一五 贡举改授礼部
一六 李林甫谮杀太子瑛及二王为寿王地
一七 置备边十节度使强枝弱干
一八 开元之治不终
一九 崔昌请求殷周汉后为三恪
二○ 安禄山之乱官军所募义勇凡数十万人
二一 散积于州得理财之道
二二 天子出奔避寇乱不至亡
卷二十三
肃宗
一 裴杜贪功劝肃宗自立
二 李长源辞相为唐室兴亡大机
三 第五琦取资江淮害延千载
四 李长源制治未乱
五 肃宗欲疾建收京之功请援回纥
六 建宁不宜恶张良娣
七 肃宗请就东宫之恶不可逭
八 张巡食人非仁
九 力不足制史思明受降致乱
一○ 节度使死遣中使察军中所欲立
一一 郭汾阳暗与道合非李光弼智勇所能及
一二 肃宗历疢疾而冥顽
代宗
一 流杀来瑱当在其违命之日
二 杨绾欲复孝廉之举终不可行
三 唐廷惟一博士发程元振之奸
四 过任仆固怀恩致其叛逆
五 广德户口凋耗非尽由死亡
六 第五琦行什一中正之法民多流亡
七 郭汾阳之见回纥以死为道
八 代宗以老氏深机骄纵藩镇不可复制
九 李长源避元载不归衡山
一○ 代宗君臣不能察朱泚之奸终失河北
一一 杨绾行法于可行之日
卷二十四
德宗
一 德宗初政过骤不克有终
二 唐威福己下移沈既济犹欲令州府辟用僚佐
三 令狐峘称代宗遗诏止厚葬
四 杨炎两税基后世之赋役虐民
五 论刘晏者不得以其理财为小人
六 刘晏榷盐之法百王莫易
七 天下复乱非由不许李惟岳嗣位
八 诸叛穷蹙乞降授以节钺
九 德宗空国以与希烈争
一○ 颜鲁公责卢杞以孝
一一 樊系死名节已亏之后
一二 德宗好与人违卢杞以孤立售奸
一三 德宗不亡天下非仅由罪己一诏
一四 陆敬舆修辞立诚再安唐室
一五 盗贼以利饵众
一六 以爵代赏适以长乱
一七 陆敬舆言役智弥精失道弥远
一八 德宗谓姜公辅指朕过以求名
一九 陆敬舆以吐蕃归国为庆
二○ 敬舆不条陈进取规画戒德宗以中制
二一 唐之安西北庭不可弃
二二 李邺侯赴阙后敬舆寂无建白
二三 以中官统神策军
二四 邺侯入抱晖军中拒宾佐屏人白事
二五 李怀仙杀主假以旌节
二六 李怀光既诛陆敬舆不欲乘胜讨淮西
二七 德宗疑李晟以夙忿攻张延赏
二八 句勘墨吏所科敛尽纳于上
二九 邺侯以《小弁》之诗悟德宗
三〇 邺侯言君相造命
三一 邺侯将卒不荐敬舆自代
三二 京兆边镇和籴非立国令图
三三 召募屯田胜府兵番戍
三四 绢缯纩布令仍输本色事理未允
三五 敬舆论税限迫促
三六 德宗好疑而信谀
读通鉴论 五
卷二十五
顺宗
一 史氏过贬韦执谊等
宪宗
一 德宗启殡日发母沈太后之丧
二 黄裳元衡乘时讨刘辟李锜
三 制科取士得元白
四 元稹欲使谏官各献其谋
五 宪宗枢密之设不可废
六 直言极谏科登进浮薄
七 卢坦不抑饥岁谷价
八 李绛请释恒冀困申蔡
九 谭忠游说持两端祸及天下
一〇 李绛屡折吉甫启朋党之争
一一 李绛能致田兴之效悃
一二 神策军割隶本镇不如使隶兵部
一三 李绛用亲故
一四 环攻淮蔡四年始克
一五 裴晋公同平章事请私第见客
一六 裴公历事暗主终留不去
一七 韩愈《谏佛骨表》不足以卫道
一八 宪宗见弑陈弘志非戎首
卷二十六
穆宗
一 河北乐为盗贼
二 贡举恩怨
三 奖朱克融张弘靖史宪诚三叛裴中立可去不去
四 穆宗之世贤奸更迭进退
敬宗
一 大臣不可以援立居功
二 穆敬二朝小人之术愈巧
文宗
一 元和以后大臣有门户无天子
二 朋党倏忽离合
三 文宗思讨宦竖非训注申锡无可倚任
四 牛李维州之辨
五 宣出除郑覃御史大夫
六 唐初制十六卫犹胜府兵
七 李石郑覃受宰相之命于中尉以安社稷
八 杨嗣复托宦官讽用李宗闵
武宗
一 李德裕赂遗杨钦义
二 仇士良等以至柔之道縻系中主
三 李德裕决讨刘稹先许镇魏传袭
四 杨弁纳贿中使
五 诛背刘稹之郭谊非杀降不信
六 李德裕奏罢宦者监军
七 禁浮屠宜使与巫者等
宣宗
一 宣宗猜忌李德裕由中尉先入之言
二 马植首导宣宗苛刻
三 白居易为元稹死党李德裕引用其弟敏中
四 宰相不可无权
五 宣宗怀疑致祸更甚德宗
六 大中五年民起为盗由有司虐害
七 宣宗欲除宦官韦澳谓外廷不可与谋
八 宣宗之世贤智皆全身远害不为国用
九 东南称乱由观察使之残民
卷二十七
懿宗
一 讨平乱军叛民宜使有所归
二 奸民得逐刺史观察
三 宣宗揽天下之利权以军帑空虚致乱
四 唐亡于康承训之召沙陀
五 谏臣杀身以伸道
僖宗
一 有司征已蠲之税以奉上
二 令天下乡村各置刀兵而盗益横
三 唐不亡于群盗而亡于沙陀
四 富贵之徒情欲得而才亦穷
五 武臣养寇胁上由上之不能先喻以义
六 李克用阴谋亡唐
七 郑畋遽向长安而成效毁
八 克用朱温寇唐皆由王铎之假借
九 士大夫蛊忿怼之民以雠君致尽遭屠割之惨
一〇 社稷不存以能保民者为重
昭宗
一 衰世妖风所袭失人精魄
二 为伪以欺天下鬼神弗赦
三 朱温务构天下之乱而己亦速亡
四 智者非挟机取捷幸胜乱世
五 杨行密听高勖通商邻道江淮富庶
六 昭宗合聚诸王于孤城一败而歼
七 王建绝觇南诏之浅蛮群蛮辑服
八 温克用不能为曹操
九 克用自保晋阳训兵劝农以待变
一〇 王抟进言似陆敬舆而非其等伦
一一 韩偓蹈死道以抗群凶
一二 僖宗以来求入相者乐以身试祸
一三 昭宗求救李王杨三镇
昭宣帝
一 朱温所沉非清流
二 罗绍威听朱温计坑杀牙兵以弱魏博
三 丁会受朱温举拔而不忍戴贼
卷二十八
五代上
一 五代不足称代
二 御戎狄难言信义
三 罗隐梁震冯涓能自伸其志
四 严可求不惧张颢凶威
五 高郁说马殷以茶易缯纩战马
六 朱温不能抚绥魏博以北临镇定幽燕
七 孙鹤谏刘守光称帝
八 李存勖遣使贺刘守光
九 冯道挟小慧以卖主
一○ 朱温易于剿绝
一一 善谋之名不可有
一二 韩延徽拘留契丹贻毒中国
一三 刘岩拥海曲一隅自号为帝
一四 王建以枢密使授士人可师后世
一五 丁税悉输谷帛惟可行于割裂之水国
一六 据江淮之杨行密徐温先后戢兵息民
一七 杨廷式按县令受赃请先械系取财转献之张崇
一八 张承业非忠于唐
一九 相轻则君不重
二○ 李存勖徐知诰冒号李唐
二一 存勖用兵如韩信
二二 存勖量不足以持胜
卷二十九
五代中
一 郭崇韬自全之计适以自灭
二 崇韬灭蜀货宝充庭而以谗死
三 李嗣源祸福委之于命
四 嗣源迫于石敬瑭以愚而受大恶
五 嗣源诏诸使贡奉毋敛百姓禁刺史以下不得贡奉
六 赵凤谏止召术者
七 王环存荆南为楚扞蔽
八 听民造曲铸农器按亩收钱
九 嗣源托国安重诲
一○ 钱氏孝友传家保世滋永
一一 康澄不足惧之说为王安石作俑
一二 李彝超挟盗术以强固其国
一三 冯道劝进篡贼告卢导以事当务实
一四 李从珂便殿密谈敬瑭速反
一五 刘知远劝敬瑭反为己先驱
一六 桑维翰请事契丹为万世罪人
一七 维翰贪可贱不足贵之宰相
卷三十
五代下自石敬瑭称号之年起
一 石敬瑭戴契丹为君父
二 黄讽决死直谏而不肯受杖
三 刘知远用子罕专宋之故智
四 李昪彼民安吾民亦安之言几于道
五 江南按田定税
六 石氏之亡在桑维翰不在景延广
七 刘知远持重待变
八 刘知远安集自保之民贤于散兵
九 沙陀刘氏无亲贤之助
一○ 刘氏杀大臣而速亡
一一 郭氏毁宫中宝器可正人心端好尚
一二 郭氏禁车舟运粜淮南
一三 有法胜于无法
一四 郭氏立异姓为后
一五 郭氏诛贬功臣不可罪以菹醢韩彭
一六 江南遣专使为民害
一七 周主威遗命以纸衣瓦棺为敛
一八 冯道欲卖周主力阻亲征
一九 周主罢巡检使臣以治盗专责节镇州县
二〇 王朴画策急幽燕而缓河东
二一 周主裁损寺院僧尼
二二 周主立二税征限
二三 孙晟奉使屈己以请命
二四 窦俨论相
二五 周主伐江南志在契丹
二六 王朴言乐得指归之要
卷末
叙论一 不言正统
叙论二 不论大美大恶
叙论三 不敢妄加褒贬
叙论四
一 因时宜而论得失
二 释《资治通鉴》论
作者及出版:
作 者:尤学工,翟士航,王澎译注
出 版 社: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0-07-14
字 数:230.4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