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信息:香农、维特根斯坦、图灵和乔姆斯基对信息的两次分离》杨志刚 著 电子书
请通过以下商城购买正版书籍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本站电子书版权归原作者及开发商所有,仅限个人测试交流学习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若有违反您个人权益,请留言反馈删除相关信息。
内容简要:
本书力图把对信息问题的思考从香农的工具层次中解放出来,将其提升到哲学高度,寻找能够思维空间的制高和新视野。本书尝试从创新的角度独立寻找认知信息的路径和方法,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的分析工具行归纳,以期形成适合研究主题的系统思路和方法。本书对波普尔的三元世界观、三位一体脑和语言三元组这几个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工具行了系统性识别和梳理,用图灵所说的“剥洋葱皮”的方法观察不同层次信息结构的演化形态和程,提出了系统思维逻辑的三个步骤:一是从信息的本质出发—建立“主客体关系的存在形态”的视野;二是从信息的主体性考察—分析信息独立存在的条件;三是从演化的趋势判断—探索独立的信息结构被异化的可能性。【推荐语】1.本书为一部详细分析信息的本质和信息现象的科学和哲学的普及读物,内容丰富,思路清晰,论述客观,广征博引,可读性强。 2.本书提出的澄清信息两次分离的观对于深化对信息、数字化、人工智能等信息社会基本问题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3.作者杨志刚长期从事信息化工作的经历、专注于对问题穷根穷底的精神,以及对跨学科分析工具的创造性运用是他完成这本书写作的重要条件。
【作者】杨志刚:2004年1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9月—2013年12月,电子科技情报所信息化研究与促中心副研究员、副主任。2013年12月—2014年7月,信息化推司产业信息化处副调研员。2014年7月—2017年12月,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副调研员、信息经济处副处长、处长。2019年9月至今,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信息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目录:
内 容 提 要
一、本书揭示了信息的主客体关系存在 二、本书触及思维异化的难题 三、本书给哲学思考带来的几点启示 前言 第一章 论数字化信息 一 三元世界中的信息、知识和智能 1.波普尔的三元世界观 2.其他三元世界观 3.知识和智能在三元世界中的位置 4.国内有关研究 二 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关系 1.对于数据、知识和信息的理解 2.DIK金字塔 3.结构化的理解 4.KIME正方形 三 数字化带来的变化 1.数字与数字化 2.数字化记录的信息和知识极大丰富 3.数字化计算的结构化能力不断增强 4.数字化通信网络改变人类社会 四 信息的含义及其回归 1.信息与含义的分离 2.信息的含义 3.语义信息的含义 4.含义的回归 五 信息的含义如何实现 1.人脑信息处理系统 2.情绪的回归 3.影响信息含义获取的方法 六 三元世界的变化 1.数字化信息世界快速膨胀 2.数字化信息世界动态化 3.数字化信息的流变 4.信息超载和流变带来的问题 5.应对问题的办法 6.这个新世界的名字 七 继续变化的世界 1.AI重新崛起 2.AI是否会成为新的一极 3.赛博物理系统 八 小结 第二章 关于语义信息的若干隐喻 一 信息通信网络好像公路、铁路、水路 二 电、磁、光、纸等载体(通信信号)好像汽车、火车、轮船等运输工具 三 信息的语法(符号)好像集装箱 四 信息的语义好像集装箱里装的货物 1.准备工作 2.双方商量好的情景(定向通信情景) 3.双方未商量好的情景(非定向通信情景) 第三章 论数字经济治理 一 涉及的主体和规则 二 个人信息、权利及保护 1.个人信息的性质和特点 2.个人信息的权利 3.个人信息的存在现状 4.个人信息保护的难点 5.未来个人信息及权利的意义 三 规则的修订与更新 1.旧约及向线上的延伸(旧约的修订) 2.区块链新约的乌托邦实践 3.从机——机之约到人——人之约的距离 4.新旧约的现实选择 四 AI的道德和伦理 1.道德和伦理 2.道德判断和伦理选择 3.关于AI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构建 五 语义信息的安全 六 小结 第四章 第二次分离 一 语言中的指称和逻辑 1.关于对象、名称、记号和指谓 2.关于指称 3.关于“说”和“读” 4.关于“不可说” 5.指称和逻辑 6.老子的看法 7.完全语义 二 逻辑和指称的分离 1.维特根斯坦做的分离 2.图灵做的分离 3.图灵与维特根斯坦所做分离的比较 4.乔姆斯基做的分离 5.乔姆斯基和维特根斯坦所做分离的比较 6.信息的两次分离 7.指称的通信 8.信息两次分离的意义 三 逻辑有没有含义 1.这个问题的意义 2.为什么认为逻辑是语义的一部分 3.维特根斯坦的看法 4.逻辑的客观知识特征 四 指称后面的东西为什么“不可说”? 1.指称是意义的由来 2.指称是信息传送之前的东西 3.作为摩擦力的指称和交易成本 4.维特根斯坦的努力和无奈 5.能否用逻辑研究非逻辑问题 6.逻辑和非逻辑的调和 7.语法和语义如何连接 8.作为旁证的道德两难问题 9.指称语义和逻辑语义的比较 10.用机器能否推算语义 11.还能“说”点儿什么 五 关于指称的作用的不同看法 1.维特根斯坦的看法 2.罗素和其他人的认识 3.图灵们的想法 4.乔姆斯基对指称的质疑 5.对维特根斯坦的理解 六 关于“强人工智能和AI能否获得意识”的问题 1.到底该问什么问题 2.关于自我意识及其形成 3.人类如何获得自我意识 4.关于意义和指称语义产生的猜想 5.真正该担心的事情——机器会不会“顿悟” 七 关于“顺应语境的语义迁移能力”的研究 1.直觉、暗默知识、类比和隐喻 2.波兰尼的暗默知识 3.侯世达的类比 4.隐喻——类比的表兄 5.最神秘的地方 6.批评与辩护 八 “西医”和“中医” 1.哲学治病 2.“中医”和“西医” 3.“中医”可期待吗? 附录一 《哲学研究》第156~171条 附录二 《哲学研究》第255~257条 附录三 计算机器与智能 1.模仿游戏 2.对新问题的评论 3.游戏中的机器 4.数字计算机 5.数字计算机的通用性 6.关于主要问题的对立观点 7.学习机器 参考文献 后记 对已知的无知
作者及出版:
作 者:杨志刚 著
出 版 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1-11-01 字 数:15.2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