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bookf.com/

《中国哲学通史 清代卷》郭齐勇主编,吴根友 著 电子书

中国哲学通史 清代卷

请通过以下商城购买正版书籍

《中国哲学通史 清代卷》郭齐勇主编,吴根友 著 电子书插图1 《中国哲学通史 清代卷》郭齐勇主编,吴根友 著 电子书插图2 《中国哲学通史 清代卷》郭齐勇主编,吴根友 著 电子书插图3 《中国哲学通史 清代卷》郭齐勇主编,吴根友 著 电子书插图4 《中国哲学通史 清代卷》郭齐勇主编,吴根友 著 电子书插图5
图书库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本站电子书版权归原作者及开发商所有,仅限个人测试交流学习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若有违反您个人权益,请留言反馈删除相关信息。

内容简要:

清代哲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清初、清中叶与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其中清中叶时期的哲学,即学术史上所说的乾嘉时代的哲学,为清代哲学的典型形态。而清初与鸦片战争前后的哲学,均属于清代哲学的过渡阶段。 本书认为,清初哲学在哲学性质上属于“后理学时代”的哲学。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以宋明哲学批判者的姿态出现的,他们的哲学命题、范畴概念主要都来自于宋明理学,但往往是以反命题的形式出现的,有些范畴、概念的具体规定与内涵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后理学时代”重要的三位哲学家都是气一元论的哲学家。 本书认为,乾嘉时代的哲学以“道论”为其形上学,以“人文实证主义”为其方法论,经学家戴震与史学家章学诚是该时代哲学的两面旗帜。戴震创了中国古典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章学诚创了历史文化哲学学派。“后戴震时代 ”的哲学贡献主要是锻造哲学 思考的语文学(philology)工具,但在哲学思考的规模与深度方面反而有所弱化。章学诚的哲学在当世没有多大的影响,但对龚自珍及近现代历史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书认为,龚自珍是清代哲学转折的关键人物,他既是乾嘉哲学的终结者,也是新哲学的创者。他的“农宗”哲学思想,实际上是中国古典形态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魏源是近代中国初期睁眼看世界的位思想家,他不只是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命题,其实也较为全面地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系统主张。【推荐语】《中国哲学通史》共10卷,历经15年撰写、切磋、磨、修改,得以出版。这套丛书是我国目前完备、系统、翔实的一部中国哲学通史,是一部精专之作。 《中国哲学通史》包括: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少数民族哲学卷、古代科学哲学卷,共十卷。丛书增加了近百年来各种《中国哲学史》未曾写过而实际上在历史上起了很大作用并真正有历史影响的哲学家,又增加了少数民族哲学与古代科学技术哲学的内容,深度建构、阐发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较为完备的哲学思维发展史,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智慧、超越境界、身心修炼、言说论辩的特色及其与欧洲、印度等哲学智慧的不同。 丛书特: 一、问题意识与方法论的自觉。主编郭齐勇教授在卷前的两万多字的《导论》中论述了中国哲学的问题、分期、特质与研究方法论等。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贯穿全书。   二、内容丰富,通贯百家,着力梳理了历史上不同流派、著名哲学家的主要典籍与范畴系统,并予以建构。 三、重视重释老材料,发现新材料,并以新观念与新的诠释方式作新解读,突显理论创新,可谓新老材料、新方法、新观统合出的新成果。 四、言说与体验的统一。强调逻辑、理论系统的建构,又对哲学史上诸家的生命、生活有平情的理解,设身处地,转换时空,把生活与哲学成一片,减少现代人对往哲的隔膜。

【作者】吴根友,1963年生。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2020年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现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及人文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等。主要从事明清哲学、中国政治哲学、先秦道家和比较哲学研究。著作有《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从李贽到戴震》《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等十余部。在《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哲学动态》《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两百余篇。

目录:

导 论 一、 明清之际的时代特征 二、 清代社会、政治生态与思想界的反理学思潮 第一章 黄宗羲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黄宗羲的气本论与伦理学思想 一、 黄宗羲的气本论 二、 黄宗羲的伦理学思想 第二节 “一本万殊”的学术史观 第三节 黄宗羲的政治哲学思想 一、 17世纪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一般概况 二、 《明夷待访录》的基本内容及其进步思想倾向 三、 “公天下”——《明夷待访录》的核心政治理念 四、 《明夷待访录》对专制政治及其意识形态的批判 五、 《留书》及黄宗羲政治思想的其他面向 第二章 方以智的哲学 第一节 方以智的本体论与人性论 一、 物(气火)论 二、 方以智的所以论 三、 方以智的人性论思想 第二节 方以智的科学哲学思想 第三节 方以智的辩证法思想 一、 “随、泯、统”与“交、轮、几” 二、 “合二而一” 三、 “一三”与“三一” 第四节 方以智的“全均”理想与人生哲学 一、 “大成均”与儒家的价值理想 二、 重学以拯心,下学而上达 三、 不虚生浪死 四、 对于名教价值的哲学辩护 第三章 王夫之的哲学 第一节 王夫之的气本论思想 一、 “气—诚—实有”与“太极” 二、 理气相依 三、 道不离器 第二节 “能必副所”与“行可兼知”的致知论 一、 心物(事)、心理、能所关系 二、 知行关系 第三节 王夫之的伦理学与政治哲学思想 一、 “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 二、 天理“必寓于人欲以见”的理欲观 三、 王夫之的政治哲学思想 第四节 王夫之的历史哲学 一、 “理势合一”的历史辩证法 二、 “依人建极”的新人文史观 三、 “今胜于古”的历史发展观与“文野互变”的历史猜想 第四章 李颙、颜元、李塨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李颙的“体用全学”及其影响 一、 “悔过自新”的立言宗旨 二、 “无善无恶”与“无念之念”的良知本体论 三、 “明体适用”的体用全学 第二节 颜元的哲学思想及其反理学思想 一、 颜元的人性论 二、 颜元的反理学思想 三、 颜元的实学观 第三节 李的哲学思想及颜、李思想之异同 一、 李的哲学思想 二、 李与颜元思想的异同 第五章 顾炎武、傅山、陈确的反理学思想 第一节 顾炎武的“经学即理学”命题 一、 对宋明理学的批评 二、 “经学即理学” 三、 经学研究新范式的建立 第二节 傅山论理与无理的关系 一、 傅山反理学思想的基本思路 二、 傅山的社会哲学思想 三、 傅山推崇子学与反文化专制的思想 第三节 陈确的《大学辩》与对理学的理论批评 一、 《大学辩》与对理学的理论批评 二、 工夫论进路的性善论 三、 天理人欲之辩 第六章 戴震的哲学 第一节 青年戴震的学术思想 一、 35岁前戴震的著述情况 二、 35岁前戴震学术思想简论 第二节 戴震的道论思想 一、 戴震道论思想的发展历程 二、 戴震论天道与人道 第三节 戴震的伦理学思想 一、 戴震与宋明理学伦理学之分歧 二、 戴震伦理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结构 三、 戴震伦理学的新贡献 第四节 戴震的语言哲学(58) 一、 戴震的名学思想 二、 戴震语言哲学中的句法分析 三、 语词、句子意涵与文本中的言语脉络诸分析 四、 戴震的言意观及其语言哲学的形上学追求 第七章 章学诚、崔述的历史哲学 第一节 《文史通义》的性质及其学术定位 第二节 章学诚的道论思想 一、 章学诚道论思想的形成过程 二、 章学诚道论的基本内容 三、 “六经皆器”说与“道器关系”论的历史学向度 四、 “道公而学私”——章学诚的道论与其学术理想 第三节 章学诚历史文化哲学的内在结构 一、 章学诚历史文化哲学的内在结构及其终极追求 二、 “六经皆史”说及其历史意义再评价 三、 “言性命必究于史”——章学诚历史文化哲学的实证品格 第四节 崔述的历史哲学思想 一、 崔述史学的价值取向与乾嘉学术精神的内在关系 二、 尊经疑古,考信求真——崔述的实证史学精神 三、 崔述对《六经》之外典籍成伪原因的分析与归纳 四、 崔述的经史论、封建论与正统论 第八章 扬州学派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焦循的哲学思想 一、 焦循的道论与一贯论 二、 焦循的伦理学思想 三、 焦循的哲学思考方法 四、 焦循经学思想中的内在张力 第二节 段玉裁的语言哲学思想 一、 段玉裁的“求是”精神 二、 “治经莫重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的语言学路途 三、 段玉裁的治经方法与语言哲学的方法论追求 四、 语言分析与段玉裁的政治伦理思想 第三节 阮元的仁学与人性论 一、 阮元论道 二、 阮元的哲学方法论 三、 阮元的政治思想与人生、道德哲学 四、 阮元的语言学思想及其历史还原主义 第九章 龚自珍与魏源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龚自珍的社会政治思想 一、 以饮食为始基的社会政治之道 二、 社会批判与社会变革思想 第二节 龚自珍的心力论与人性论 一、 以“心力”挽颓波与“尊命”的矛盾 二、 肯定人性有私的人性论与伦理学思想 第三节 龚自珍的语言哲学与“宗史”思想 一、 从语言学转向史学 二、 龚自珍对古典文献定本及本字说的怀疑 三、 对文字起源与发展的哲学新思 四、 龚自珍对名实关系与言语方式的新阐释 五、 龚自珍对思想类型与语言类型的分类 第四节 魏源的经学与哲学思想 一、 魏源的经学思想 二、 魏源的哲学思想 三、 魏源的经世思想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作者及出版:

作    者:郭齐勇主编,吴根友 著

出 版 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7-01 字    数:46.4万

评论